資金後盾,林恩的胃口也越來越大,他瞄準了美國重要的飛機、導彈製造廠休斯·福特股份有限公司。這是一個強大的對手,林恩一方面從證券市場公開收購;另一方面與公司一些股東私下議價交易,迅速取得了近40%的股權,成為休斯·福特公司最大的股東。
1961年,林恩把休斯·福特股份有限公司改名為林恩·迪姆柯·福特公司,即著名的LTV公司。這時,華爾街開始使用“集團企業”這個名詞。“集團企業”的股票也成為20世紀60年代最紅的一種,林恩的LTV股票更是其中的佼佼者。
吉姆斯·林恩由起初的股市弄潮兒成長為華爾街的知名人物。他繼續沿用收購的絕招,不斷地推出新的公司。
收購了休斯·福特公司後,林恩籌劃吞併威爾遜公司,以使自己的企業王國更為壯大。威爾遜公司是個龐大的集團企業,主要經營肉類食品包裝、運動器材和藥品三個行業,每年的營業額高達10億美元,是LTV公司的兩倍。野心勃勃的林恩竟想收購它,實在太不自量力了。但這次林恩又得手了。
原來,威爾遜公司的股票與同行相比,股價偏低了些。威爾遜公司既不做廣告,也不在股市上哄抬自己的股價,因而投資者對它不太注意。林恩初步估算,用8000萬美元就足以控制該公司的股權。但8000萬美元可不是一筆小數字。
林恩以LVT公司所持有的股票做抵押,從銀行借貸8000萬美元。然後,他用這筆錢買下威爾遜公司的股票,威爾遜就此成為LTV的一部分。但與此同時,LTV公司卻背上了8000萬美元的鉅額債務。
林恩又使出了發家的高招,即借別人的錢為自己謀利的辦法,將大部分的債務轉移到威爾遜公司的賬下,使威爾遜公司變成了債務人。然後,又將威爾遜公司分成三個子公司:肉類加工公司、運動器材公司、製藥公司。再讓這三家公司獨立發行各自的股票。這三家新公司的大部分股權屬於LTV,其餘的向公眾發售。發售新股所收到的股金,正好償付了林恩從銀行借貸的8000萬美元。吉姆斯·林恩幾乎沒花一分錢,就把龐大的威爾遜公司佔為己有,林恩這種令人叫絕的賺錢高招令華爾街的同行聞風喪膽,自愧弗如。
以小搏大,以弱制強
在李嘉誠經營企業的數十年中,他利用以小搏大的方法大打收購之戰,終於實現了建立龐大的跨國集團的夢想。在這其中,收購和記黃埔、收購港燈可稱為是成功的兩個戰役。
一、收購和記黃埔
1979年9月25日夜,在華人行21樓長江總部會議室,長江實業(集團)有限公司董事局主席李嘉誠,舉行長實上市以來最振奮人心的記者招待會,一貫沉穩的李嘉誠以激動的語氣宣佈:“在不影響長江實業原有業務基礎上,本公司已經有了更大的突破———長江實業以每股7。1元的價格,購買匯豐銀行手中持佔22。4%的9000萬普通股的老牌英資財團和記黃埔有限公司股權。”
在場的大部分記者禁不住鼓起掌來。
這一戰,李嘉誠以小搏大,以弱制強。長江實業實際資產僅6。93億港元,卻成功地控制了市價62億港元的巨型集團和記黃埔。
二、收購港燈
1985年1月21日傍晚7時,中環很多辦公室已人去樓空,街上人潮及車龍亦早已散去;不過,置地公司的主腦仍為高築的債臺傷透腦筋,派員前往長江實業兼和記黃埔公司主席李嘉誠的辦公室,商議轉讓港燈股權問題,最終,和黃決定以29億港元現金收購置地持有34。6%港燈股權,這是中英會談結束後,香港股市首宗大規模收購事件。
當年置地以比市價高31%以上的溢價購入港燈;現在和黃以6。4港元的折讓價(收購前一天市價為7。4港元)撿了置地的“便宜”———而購入34。6%的港燈股權。以市值計,李嘉誠為和黃省下4。5億港元,顯然要高對方一等。
當然,李嘉誠的收購之戰也有敗績,比如李嘉誠收購置地,就苦戰八年,無功而返。1988年5月6日,怡和控股、怡和策略及置地三間公司宣佈停牌。同日,怡和宣佈以股8。95港元,購入長江實業、新世界發展、恆基兆業及香港中信所持的置地股份,合佔置地發行總股份的8。2%,所涉資金18。34億港元。這樣,怡和所持的置地股權,由原25%增至33%多,控股權已相當牢固。怡和“更勝一籌”的是協議中有個附帶條款,長江實業等華資財團在七年之內,除象徵性股份外,不得再購入怡和在任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