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李林甫一眼,見他笑容真誠,完全沒有政敵那種你死我活的橫眉冷對,李隆基的心中頓時起了一絲警惕,他太瞭解這位相國了,口中塗蜜,腰中藏劍,自己的國舅楊國忠進門時敵意迸現,明顯低了一籌,他能敵得過李林甫嗎?
本來他想和李林甫及楊國忠一起商量一下高仙芝的建議,可現在他一念之間,便改變主意了,李隆基便對李林甫笑道:“相國,朕想和楊國舅談一談家事。”
言外之意,就是讓李林甫退下了,李林甫當然知道李隆基召楊國忠來是要商量高仙芝之事,現在又讓自己退下,明顯是奪去自己對安西事務的主導權,他心中極為不滿,卻不敢表露出來,便躬身道:“臣告退!”
他慢慢退下去了,李隆基等他退下,又給魚朝恩使了個眼色,讓他把門關上,這才對楊國忠道:“朕找你來有兩件事,先說河南旱災,三個月滴雨不下,有人上書地方官私吞救濟糧,招致民怨沸騰,饑民造反,朕想讓人去看一看,你是戶部尚書,可推薦一人。”
楊國忠連忙道:“臣推薦戶部侍郎張埱前往,他久在戶部,熟悉各地民情,當能勝任。”
張埱是張筠的三弟,一直擔任戶部司郎中,是張筠控制戶部的關鍵人物,楊國忠想調走他,顯然是在打戶部的主意了,但他卻不明白李隆基的用意,李隆基讓他派人,是因為他的人資歷都較淺,想給他們一個鍛鍊的機會,不料楊國忠貪得無厭,又打上了戶部的主意,讓李隆基心中略略有些不悅。
他便按住話題,又道:“算了,朝中事務繁雜,你初任吏部,熟悉之人也不多,此事朕就不問你了,朕會另外派人。”
李隆基取過高仙芝的奏摺道:“朕想問問你,你既為兵部尚書,高仙芝提議進攻吐火羅,你怎麼看?”
“臣堅決支援!”
安西事務一向是李林甫的領域,楊國忠負責南詔,他一直插不進手,現在李隆基既然有意把安西事務給他,這個機會楊國忠當然不會放過,他連忙取出一本奏摺,道:“這是吐蕃使姚中廷出使吐蕃後寫來的奏摺,吐蕃贊普剛剛身死,新贊普年幼,國內派系爭權激烈,無暇對外用兵,現在哥舒翰已取九曲,劍南邊境平靜,南詔屈臣於大唐,東北有安祿山鎮守,正是在西北用兵之時,既然吐蕃無暇顧及西域,臣以為正好全面掃平吐火羅,把吐蕃勢力徹底趕出吐火羅,陛下,機不可失啊!”
“那大食呢?你怎麼不考慮大食的因素?”李隆基問道。
楊國忠冷笑一聲道:“大食不過是西域一胡蠻罷了,略強於康國、石國,只敢和昭武諸國爭鋒,安敢和我大唐天軍對抗,再說臣聞其國內內訌,無力東進,是以臣不考慮大食,臣只慮吐蕃。”
李隆基雖然知道大食並不是像楊國忠說的那樣,只比康石等國略強,如果是那樣,他就不會扶持突騎施來對抗大食了,不過楊國忠有一句話說對了,大食正處於內戰之中,這確實是個機會。
李慶安的西域方略雖很有道理,但並不影響吐火羅戰役,完全可以兩線同進,想到唐軍將橫掃吐火羅,引來萬邦來唐,李隆基心中就有一種按耐不住的激動。
他立刻提筆,在高仙芝的奏摺上了批了一個‘準’字,並道:“傳朕的旨意,加封高仙芝為鴻臚寺卿、御史中丞,賞銀萬兩,絹五千匹,拿下吐火羅,朕一併封賞三軍。”
楊國忠大喜,他終於能插手安西事務了,他趁李隆基信任自己之機,連忙奏另一件事道:“陛下,臣聞李慶安擅自解散親兵,充作私軍前往柳州,望陛下嚴懲!”
楊國忠一句話倒提醒了李隆基,他又看了看李慶安的西域萬言策,沉思良久,從李慶安的自我解職書,到貴妃的枕邊風,再到現在的西域局勢分析萬言書,李隆基感受到了李慶安的誠意,正如李林甫的勸諫,李慶安確實不算太子黨人,他便緩緩道:“再傳朕的旨意,李慶安改封河南道採訪使,安撫河南災情。”
第二百一十二章 欽差大臣
開元二十一年分全國為十五道。每道置採訪處置使,簡稱採訪使,掌管檢查刑獄和監察州縣官吏,在某種程度上,它並不算一種官職,在大唐職官表上也沒有它的品銜,它和邊疆節度使一樣,是大唐皇帝派往各地的欽差大臣。
河南道採訪治所位於汴州,汴州也就是今天的開封,位於水陸的要津,四通八達,北通魏搏、東入江淮、南接荊楚,為大唐的漕運中心,長安及洛陽通向東方的道路就是經過汴州,汴州人口眾多,漕運發達,自古便為中原重鎮,歷代王朝都在此逐鹿中原,再加上它土地肥沃,農業發達,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