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部分(3 / 4)

小說:龍的傳人 作者:竹水冷

:“亦餘心之所善兮,雖九死其猶未悔”。屈原還表示一定至死保留自己的節操,不與惡勢力同流合汙:“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聖之所厚。”為了表示自己的精神和肉體永遠是清白的,他一天三次到故鄉的一條溪邊去洗濯他的帽纓,這個溪以後便被叫做“濯纓泉”。人們還在當年屈原站立的地方,建造了一座橋,橋名“濯纓橋”。

郢都被秦軍佔領後,屈原悲憤欲絕,決心以死來表達他的愛國愛民之情。終於在公元前278年五月初五這天,他懷沙抱石,投進了波濤滾滾的汨羅江。這一年他六十二歲。

屈原是為國為民而死的,人民用種種方式追懷自己的詩人。汨羅江邊的人民,聽說屈原投江自殺了,划著大大小小的船隻,爭先恐後地趕來搭救。他們一直追到洞庭湖,也沒有找到屈原的屍體,大家只好划著船隻,又歸回家鄉。從此,形成了每年一度的競渡風俗:“鼓棹爭歸,竟會亭上,習以相傳,為競渡之戲”。後來,一般的船隻又裝飾成龍舟,便又叫做“龍舟競渡”。這種水上游戲在後來的江南地區十分盛行,場面非常熱鬧。唐朝詩人張建封有一首《競渡歌》,形容當年的場面說:“鼓聲三下紅旗開,兩龍躍出水面來。棹(zhào)影斡(wò)波飛萬劍,鼓聲劈浪鳴千雷”。這種風俗一直流傳至今,現在每當端午佳節,南方大部分地區人民也還興致勃勃地參加“龍舟競渡”。

端午節吃粽子,也是人民對屈原的追懷。據說在東漢時候就已開始了。南北朝時寫的《續齊諧記》裡說,這本是楚人對屈原的一種紀念方式,原來用竹筒盛米投水祭祀屈原。後來,據說東漢有個人叫歐回的,做了一個夢,夢見屈原對他說,每年投放給他的筒米都被蛟龍偷吃,假如能用粽葉包上米,再以五色絲線捆上,投入水中;蛟龍就吃不著了,因為它們最怕五色絲線。此後便開始用這種方法祭祀屈原,而端午包粽子吃粽子的風俗也就由此相傳下來。

人民對屈原的追懷,還表現在為他修築墳墓和祠堂上。據說屈原死後,汨羅江一帶的人民,為了永久紀念他,在屈原經常吟詠的玉笥山上,修建了他的衣冠家。為了防止秦兵和姦臣們的破壞,屈原家一共造了十二座。每一座墳前都有“三閭大夫墓”的石碑,使那些打算破壞的人混淆莫測。後人在屈原故里還修了屈子祠。有一幢金碧輝煌的大廟,還有十三幅追溯屈原生平事蹟的素色泥雕影象。新中國成立後,人民政府對這些古蹟進行了多次大修,如今成為對人民進行愛國主義思想教育的最好場所。

屈原愛國愛民的一生,對後人影響很大,尤其是他那些充滿熾熱情感的詩篇,對後世影響更大。我國後代許多傑出詩人都曾從屈原的詩賦中汲取營養。他們對屈原十分景仰,唐朝大詩人李白曾讚賞說:“屈平詞賦懸日月”,杜甫則稱許屈原:“風流儒雅亦吾師”。從十八世紀開始,屈原的詩就已翻譯到國外,如今在德國、法國、英國、美國、義大利、日本、蘇聯等國,皆有屈原詩賦的譯本。1953年,屈原被作為世界文化名人,為各國人民所紀念。

九、兩千年前的地下大軍

──秦始皇和兵馬俑

臧 嶸

幾年前,比利時的《列日報》,登載了一則訊息,用充滿激情的語言,向讀者呼籲:“親愛的讀者,快去美術宮看看,當我們還在漫長的黑夜裡時,中國人在幹什麼?”這是指的什麼呢?原來指的是八十年代初,我國在歐美各國巡迴展出的秦始皇陵出土的兵馬俑。這批形象威武、身高一米八左右的兵俑和膘肥體壯、高一米五、長二米的陶馬,簡直把人們迷住了。他們把這譽為“世界第八大奇蹟”(對世界各國古代勞動人民創造的著名建築物和雕塑品,過去公認有七種最突出,即:埃及金字塔,巴比倫的“空中花園”,以弗所(小亞細亞)的阿泰密斯神殿,奧林匹亞的宙斯神像,哈利卡納蘇(小亞細亞)的摩索拉斯陵墓,地中海羅得島上的太陽神巨像,亞歷山大城的燈塔。這七種被稱為“世界七大奇觀”。而今,我國的兵馬俑,被公認為“世界第八大奇蹟”)。一些在海外多年的老華僑,看完這次展覽後,激動地流出了眼淚,說:“我們都是炎黃子孫,我們的祖先太偉大了。展覽使中國人民揚眉吐氣,使我們腰桿子硬了。我要讓孩子們永遠記住我們是偉大的中華民族的後代”。

始皇陵的兵馬俑,震驚了世界。這不僅是由於它形象逼真,栩栩如生,還因為軍容嚴整壯觀,場面雄偉,不啻為埋葬在地下兩千年之久的一支地下大軍。

這批兵馬俑是1974年春於陝西臨潼縣始皇墓東一點五公里的地方發現的。一共有三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頁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hxsk.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