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顏真卿晚一輩的書法家影響較大的是柳公權(778—865年)。他初學王羲之,後來遍觀唐代各家筆法,認為顏真卿、歐陽詢的最好,就吸取了顏、歐之長,形成一體。他的字比顏字略瘦,骨力遒勁,結構勁緊,因此有“顏筋柳骨”的說法。柳公權生活的時代已是唐朝後期,統治腐敗。有一次,唐穆宗向柳公權問下筆的方法,柳公權說:“心正則筆正”。穆宗明白柳公權是用這話勸諫自己,只好點頭。當時公卿大臣死後立的碑石和墓誌,都找柳公權書寫;否則,輿論上就會責備他們的子孫不孝。柳公權的書傳到國外,外國人常常用重金來買。後人把他與顏真卿並稱為“顏柳”。他的書碑很多,以《玄秘塔碑》《金剛經》《神策軍碑》最為著名。
唐朝以草書著稱的書法家有張旭和懷素。張旭是“狂草”的開山鼻祖。他這人愛喝酒,酒後就狂呼奔走,然後拿起筆來書寫,所以人們都稱他張顛。相傳有一天他喝得酪酊大醉,把頭髮染了墨寫字,等他酒醒一看,字寫得非常好,他自以為得力於神仙。他還說觀擔夫爭道,又聞鼓吹而得筆法意,觀公孫大娘(唐代著名舞蹈家)舞劍而得其神。張旭行筆,有如從空擲下、急雨旋風之勢,讓人看了感到俊逸流暢,莫可窮測。當時人都很喜愛張旭的草書。他在常熟為官時,一老翁“持牒(這裡指狀紙)求判”,張旭為他判過之後,沒過幾天,這個老翁又來請批狀,張旭責備他打擾官府,老翁說:“我太喜愛您的字,請批狀是為收藏您的墨跡”。張旭的字和李白的詩,裴是的劍舞,被當時人稱為“三絕”。他留存下來的狂草有寫在五色彩箋上的《古詩四帖》,現存於遼寧省博物館內。
懷素(725-785年)也以狂草著名。他本姓錢。懷素是他出家以後的法號。相傳他學書精勤,把無數的筆用禿了,禿筆堆積起來,好似一座墳。他還廣種芭蕉樹,用蕉葉代替紙練字,人們就把他居住的地方稱“綠天庵”。他也好飲酒,乘酒興濃的時候,運筆書寫,如驟雨旋風,飛動圓轉,宛若有神。李白等人寫詩稱頌他的字象驚蛇走虺(hui毀,一種毒蛇),象驟雨狂風。人們評論他的狂草繼承了張旭,而又有所發展,謂之“以狂繼顛”,並稱他倆為“顛張醉素”。懷素存世的作品有《自敘》、《苦筍》等名帖。
此外,唐朝篆書,以李陽冰最為有名。篆、隸用處少,名家也少一些。唐代書法是我國藝術寶庫中一束燦爛的花朵,藝術大師留下的傑作,至今還在閃爍著動人的光彩。
三十三、“白馬”和“青牛”
──契丹族的興起
王宏志
在我國東北地區的遼河上游一帶,生活著一個古老的少數民族──契丹族。關於契丹族的祖先,史書記載是炎帝的後代;契丹族卻有自己的說法:相傳遠古時候,有個漂亮的小夥子乘著一匹雄健的白馬,沿土河(今內蒙古老哈河)從上游來到下游。他遇上了一個騎著青牛的美貌少女,少女是沿潢水(今內蒙古西拉木倫河)上游來到下游的。他們相遇在兩條河匯合的木葉山(今遼寧境內)上。相遇之後,兩人都產生了愛慕之心,就結為夫妻。他們的子女就是契丹族的祖先。這個美好動人的故事自然只是神話傳說,但也說明契丹族最初是由“白馬”和“青牛”兩個原始氏族組成的小部落。
後來這個小部落逐步發展,到北魏時候,才稱為契丹。又據說北魏時的契丹首領叫奇善汗,他有八個兒子,後來就分為八部。到遼朝時候,在永州(在今遼寧西拉木倫河與老哈河兩水合流處)木葉山,建立了奇善汗的廟宇,廟內有他和八個兒子的塑像。遼朝的軍隊每次經過那裡,一定要進店祭祀祖先。從這一傳說可以看出契丹在北魏時已經分為八個部了。
關於契丹民族的生活,也有個有趣的傳說。契丹的一個首領叫喎(Wai歪)呵,頭上戴著野豬頭,身上披著豬皮,住在帳篷裡。後來他的妻子偷了他身上披的豬皮,喎呵就從此不見了。契丹群眾又推舉了一個首領,叫晝裡昏呵,他養了二十頭羊,一天吃十九頭,留下一頭;第二天仍然有二十頭羊,他又吃了十九頭,留下一頭。就這樣,一天又一天地過去了,他還是有二十頭羊。這兩個故事很離奇,當然絕不會是真事。不過從這兩個故事裡可以看出契丹族那時正從狩獵生活向畜牧生活過渡。
契丹族在不斷發展,到唐朝末年,中原戰亂頻繁,許多漢族農民、手工藝人逃到長城以北,進入遼河地區,和契丹族生活在一起,進一步促進契丹族的社會發展。不過,契丹族由氏族部落聯盟到建立國家是由他的傑出領袖阿保機來完成的。
阿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