剌葛得到的財物分賞給將士,將士更加擁護他。後來,阿保機派兵繞到剌葛的前邊埋伏,前後夾擊,大敗剌葛,並終於在榆河抓住了剌葛。阿保機處死了逆黨三百多人,把剌葛和迭剌痛打了一頓,就從輕發落了。由親兄弟發動的迭剌部內部的叛亂終於被鎮壓下去。
契丹其他七個部落裡的舊貴族也反對阿保機。915年,他們向阿保機強硬地提出八部酋長按規定每隔三年更代一次,而阿保機已經任期九年了,應當立即重新選舉。阿保機不同意。七個部的首領乘阿保機出征回來,在道上劫持,阿保機被迫交出八部酋長的旗鼓,同意不再擔任八部聯盟的首領。為了儲存實力,阿保機要求允許他自成一部,七部的首領同意了這一要求。
第二年,阿保機依仗力量雄厚,決心消滅七個部的舊貴族。阿保機同妻子述律商量。述律是個有勇有謀的女子,就對他說,漢人就沒有更代的規定;併為他出了鹽池伏兵的計謀。阿保機照述律的主意,派人通知各部酋長說:“我有鹽池,你們各部吃鹽都靠我的鹽池,你們只知道吃鹽不知鹽是有主人的,你們應當來犒賞我。”各部為了今後能照常吃鹽,只好相約帶上牛、酒到鹽池聚會,來犒賞阿保機。阿保機在鹽池旁設下伏兵。當七部酋長來到鹽池宴飲,酒喝得正濃的時候,阿保機令伏兵動手,把他們全殺了。阿保機就在這年春天二月,即皇帝位,正式建國,國號大契丹,年號神冊。從此,契丹國家正式建立。
三十四、慶曆興學記
──范仲淹育才
何珍如
“上有天堂,下有蘇杭”,在蘇州這座風光綺麗的花園城市,有一所引人矚目的學校,那就是蘇州中學。這所學校座落在寬廣的人民路上。校園內雄偉的大成殿和殿前的泮(pan判,泮為古代的學校)池,標誌著這所學校歲月的悠久。據史書記載,這裡成為學校已經有九百多年的歷史了。在這裡首創學校的人是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文學家和教育家范仲淹,他建立了蘇州府學。
范仲淹,字希文,江蘇吳縣人。生於989年,卒於1052年。他兩歲喪父,少年時期家境貧寒,每日熬稀粥一盆,待粥冷卻凝固以後,用刀劃為四塊,早晚各吃兩塊,以醃菜末就飯,這就是“斷齏(ji基)劃粥”的故事。艱苦的生活,使他懂得刻苦學習。二十七歲考中進士,從此開始了他的仕宦生涯。他為官清廉,曾官至參知政事(副宰相)。
仁宗天聖年間(1023—1031年),范仲淹為蘇州知府時,不僅領導人民疏導太湖水道,還興辦學校和書院,注意培養人才。那時,他在蘇州臥龍街(今人民路)南頭買了一塊地,準備建宅居住。看風水的陰陽先生對他胡說:“臥龍街龍頭在南,龍尾在北,這裡是風水寶地。在這裡修建宅院,必定子孫興旺、卿相不斷。”范仲淹聽說這塊地好,就表示:“只是我家富貴,那比得上天下有志之士在此受教育,那富貴將是不可估量的。”於是,他慷慨獻出這塊地,在這裡修建了蘇州府學。府學規模宏偉:“廣殿在左,公堂在右,前有泮池,旁有齋室”。最初有學生二十餘人,後來逐漸增加。范仲淹聘請名儒胡瑗(yuan怨)在府學中擔任教授。胡瑗對學生要求嚴格,教學有方。為了辦好府學,范仲淹還讓兒子範純佑入學,要他尊師好學,在學生中起表率作用。在范仲淹的支援下,蘇州府學風氣好,學生勤於學習,遵守紀律,當時蘇州府學名冠東南。范仲淹從政三十年,興學之志從不懈怠,走到哪裡,就把學校辦到哪裡。他重視教育、注重人才的培養,至今仍可借鑑。
范仲淹生活的北宋,是個積貧積弱的王朝。北宋的虛弱,在宋仁宗時(1023──1063年)已經顯露出來。范仲淹認為必須實行改革,只有改革,北宋王朝才能有長久之業。他寫了《答手詔條陳十事》上書給宋仁宗,提出了改革的十條措施。這十項措施中有一項就是“復古興學校,取士本行實”的主張,也就是要求興辦學校,改革科舉。他的主張得到宋仁宗的讚賞,仁宗任命他為參知政事,進行改革。這次改革是在北宋仁宗慶曆(1041──1048年)年間,所以歷史上稱之為“慶曆新政”。在這期間掀起的興學浪潮,就被稱為“慶曆興學”。
慶曆新政期間,宋仁宗下詔興學:“諸路州府軍監,除舊有學外,餘並各令立學。”“新政”還規定,只有在學校裡學習三百天以上的人,才有資格參加科舉考試。“新政”對州縣學校的名額、教授和學生的資格都做了規定,一時辦學之風興起。以江西為例,慶曆以前州縣學校只有十五所,慶曆以後幾十年中就辦學三十九所。慶曆以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