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部分(1 / 4)

小說:龍的傳人 作者:竹水冷

,其神態之飄逸,衣帶之擺盪,完全體現了顧愷之作畫的特點。更重要的是,這幅畫還表現出我國古畫“傳神”的妙趣。如畫卷開頭一段,描寫曹植在黃昏時節,來到洛水之旁,洛神恍惚出現在盪漾的碧波上。這時洛神一雙眼睛,含惰脈脈,似來又去,有無限的思慕愁怨之情。而岸邊的曹植,則不失為一位貴族詩人,他雍容華貴,身旁有多人攙扶,眼神裡流露出深深的依戀和悵惘。

這種“傳神”的筆法,是顧畫的最大特色。顧愷之非常重視畫人點晴的技巧。古書記載說,他曾給人家畫扇面,扇面上是三國大詩人阮籍、嵇(ji)康的像,但都沒有點上眼珠,就把畫繪了人家。扇子的主人問他為什麼不畫上眼珠,他鄭重其事地回答說:“怎麼能點上眼珠呢?點了就要說話,變成活人了。”還有一個故事說,顧愷之曾在荊州刺史殷仲堪那裡做過參軍(掌管文書的官),他很想給殷畫像,但殷因為自己的眼睛有毛病,怕畫出來不好看,就堅決推辭。顧愷之看透了他的心思,就坦率地對他說:“眼睛有毛病是沒有關係的。我在畫的時候,可以一樣把瞳仁畫清楚,畫後只要用幹筆在上面輕輕掃過,就可以畫出你眼睛的特徵,就象遮在薄雲後面的月亮,將會更美。”這番話把殷仲堪說得很高興,但同時也表明了顧愷之在畫人點睛方面,有很高的藝術技巧。

顧愷之這種傳神點睛的藝術造詣,不是一朝一夕之功,而是他幾十年刻苦學習的結果。民間傳說,顧愷之從小死了母親,稍長大一點,他每天纏著父親追問母親的長相。父親被兒子的情思所感動,便不厭其詳地敘述了母親的長相和衣著。顧愷之把這一切都牢牢地記在自己的腦海裡。八歲那年,他忽然向父親要筆墨,說要給母親畫張像。父親說,你連母親的樣兒都沒見過,怎麼畫呢?小愷之說:我就憑您說的畫,一天不象畫兩天,兩天不象畫三天,一定要畫象了為止。於是顧愷之每天都在畫,不分白天黑夜。畫好了就給父親看,看了以後改,逐漸逐漸;母親的像居然有幾分相象了,但就是眼睛畫不好。顧愷之又用心地去琢磨,一年過去了,兩年過去了,終於有一天,顧愷之把再次畫成的母親像給父親看,父親競然看呆了,說:“象了,象了,太象了,眼睛特別象呀。”透過幾年的苦練,顧愷之終於掌握了傳神點睛的繪畫技巧。

二十歲那年,顧愷之正在首都建康(今江蘇南京)任職。有一個叫慧力的和尚,發起建造一座瓦棺寺大廟,向各方面人士募捐。一般的官僚學士認捐沒有超過十萬錢的,年輕的顧愷之卻在化緣簿上寫上了一百萬錢。慧力不相信這個年輕的書生會有這麼多錢,顧愷之對他說:“請你在廟裡準備好一堵牆壁,供我畫壁畫,畫完成了,這一百萬錢也就有了。”慧力將信將疑地按照他的話做了準備。顧愷之在瓦棺寺裡住了一個多月,斷絕和外面的一切交往,終於專心致志畫出一幅傑作《維摩詰像》(維摩詰,佛教經典裡一位有道行的居士)。待最後快要完工的時候,他對和尚說:“從明天起可以請人來看壁畫,我當場繪畫上的維摩詰點上眼珠子。第一天來看的人請他們每人捐十萬,第二天可以捐五萬,到第三天就可以隨意捐錢。”訊息傳出後,來看畫的人擁擠非常。顧愷之當著大家的面給維摩詰點上眼睛,頓時光照一室,維摩詰清瘦的面容,沉思的神態,炯炯有神的眼睛,給人們留下深刻的印象。觀畫的人踴躍捐款,很快就超過了一百萬錢。

《晉書·顧愷之傳》上寫道:“俗傳愷之有三絕:才絕、畫絕、痴絕”。所謂“絕”,就是頂點的意思。畫絕,前面的一些故事足以說明了。下面再說說他的其他兩絕。

才絕,是指顧愷之多才多藝。他不僅畫藝出色,他的書法、詩詞歌賦、甚至口才,也都是一般人比不了的。他的書法留下來的不多,據明朝書法鑑賞家董其昌考訂,顧愷之的名畫《女史箴圖》上的《女史箴》全文,就是顧愷之自己寫的。他的書法頗近於晉代大書法家王羲之、王獻之,有相當的功力。文學方面,顧愷之寫過不少優美的賦,而且能出口成章。有一次,顧愷之從會稽(今浙江紹興)回來,有人問他風景如何,他脫口而出:“千巖競秀,萬壑爭流;草木蒙蘢其上,若雲興霞蔚。”這幾句詩一樣的語言已經成為千古絕唱。還有一次,重用過他的大臣桓溫死了。顧愷之去拜謁桓溫墓,哭得很傷心。謁墓歸來,有人問他究竟傷心到什麼程度,顧愷之立刻答道:“聲如震雷破山,淚如傾河注海。”他善於運用形象妙喻的文學才能,對他的繪畫自然是有影響的。

關於他的“痴絕”,也有兩個例子。有一次,顧愷之和當時有名的才子謝瞻一同在朝廷值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章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hxsk.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