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234年春,諸葛亮統率十萬軍隊第五次北伐,這也是諸葛亮一生中最後一次北伐。這次蜀漢軍隊殺出斜谷口,開到五丈原(今陝西郿縣西南),威逼長安。魏國派出大將司馬懿率領大軍抵禦。司馬懿老謀深算,知道蜀軍遠來,利於速戰,便在渭水邊紮下營寨,以逸待勞。諸葛亮幾次派人挑戰,司馬懿都按兵不動。最後,為了誘使敵軍出戰,諸葛亮讓人給司馬懿送去一套女人衣服,譏笑他懦弱膽小如婦女。司馬懿十分生氣,幾乎要出兵應戰,但他很快意識到這是諸葛亮的激將法,於是仍舊堅守不動,使諸葛亮的速決戰術無法施展。
這年秋天,諸葛亮因多年勞累,積勞成疾。八月,他懷著壯志未酬的心情,病逝於五丈原北伐前線。蜀軍撤退後,司馬懿小心翼翼地到諸葛亮生前部署的陣地巡視,不覺感嘆道:“真乃天下奇才也。”根據生前的遺囑,蜀國軍民把諸葛亮的遺體安葬在他曾經戰鬥過的定軍山(今陝西勉縣西)。人們在墓園內外,種植了五十四株柏樹,表示對這位年僅五十四歲即長辭人間的傑出政治家和軍事家的悼念。
後來全國許多地方,都修建了紀念諸葛亮的祠廟,其中規模最大的是成都的武侯祠。唐代大詩人杜甫寓居成都期間,曾多次到此拜謁遊覽,寫下了一首流傳千古的詩篇,概括了諸葛亮一生的業績,也表達了人們對他未竟之志深為惋惜的心情:
丞相飼堂何處尋,錦官城外柏森森。
映階碧草自春色,隔葉黃鸝空好音。
三顧頻煩天下計,兩朝開濟老臣心。
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
二十二、“草木皆兵”
──淝水之戰
張習孔
在日常生活中,如果有人由於某種原因,表現得極度的懷疑、驚慌和害怕,人們往往用“草木皆兵”來加以形容。“草木皆兵”這句成語,是怎樣來的呢?原來是從秦、晉淝水之戰的故事裡產生出來的。
公元316年,西晉王朝滅亡。第二年,西晉的皇族司馬睿(rui銳)在江南重新建立了漢族地主階級政權,定都建康(今江蘇南京),歷史上叫做東晉。當時北方出現了十幾個少數民族建立的政權,歷史上把這一時期叫做“十六國”時期。到了公元四世紀七十年代,氏族人建立的前秦國主苻(pu蒲)堅,統一了黃河流域,形成和東晉南北對峙的局面。
公元382年十月的一天清晨,天剛矇矇亮,長安城中前泰的文武百官,齊集在皇宮太極殿的門前,等候苻堅臨朝,召開御前會議,商討滅普大計。大臣中除了有一個名叫朱肜(r6ng容)的諂媚附和苻堅的主張外,多數人都認為東晉內外同心,君臣和睦,目前攻打東晉,時機還未成熟,沒有必勝的把握。大臣石越說:“晉國不僅上下和睦,而且有長江作為天然屏障,又得到老百姓的支援,看來不可輕視啊!”苻堅聽了,心中很不高興,不禁驕狂地說:“我的人馬這麼多,只要一聲令下,大家都把馬鞭子丟到長江裡,就能把江水截斷。東晉還有什麼可作屏障呢?”他堅持出兵南下。
公元383年(東晉孝武帝太元八年)八月,苻堅徵集的各州兵馬,共計有步兵六十多萬,騎兵二十七萬,羽林軍三萬,號稱百萬,浩浩蕩蕩地向東南地區進發。苻堅任命苻融為徵南大將軍,和鮮卑貴族慕容垂一起,率領二十五萬步騎兵為前鋒;任命羌族將軍姚萇(chang常)為龍驤將軍,率領四川的部隊沿江東下;命令幽、冀等州兵馬由彭城(今江蘇徐州)南下。苻堅親率主力大軍從長安出發,一路上人喧馬嘶,旗旗遮天;大道上擠滿了前泰的軍隊,連同車輛、馬匹、糧草、輜重,前前後後足有幾百里長。
九月,苻堅率領的主力軍攻下項城(今河南項城),在這裡駐紮下來。苻融的先鋒部隊經過一個多月的日夜行軍,已經到了淮河北岸的潁口(今安徽潁上縣正陽鎮),並且向淝水(淮河支流,在今安徽壽縣境內)西岸的重鎮壽陽(今安徽壽縣),展開了進攻。
前秦大軍壓境,東晉宰相謝安和將軍桓衝堅決主張抵抗。晉孝武帝任命謝安為戰時最高統帥──征討大都督。謝安胸有成竹,從容不迫地進行抗戰部署。他推派謝石代理征討大都督的職務,負責指揮全軍;謝玄擔任前鋒都督,連同青年將領謝琰(yan演)和桓伊等一起,率領八萬名“北府兵”(北府兵,東晉時軍府設在京口(今江蘇鎮江),在京都建康之北,因而稱北府;北府兵主要由流落江南的北方農民組成。)沿淮河西上;另派將軍胡彬率領水軍五千人去增援戰略要地壽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