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蒙古人民都希望昭君──這個民族友好的象徵,同自己的家鄉聯絡在一起,所以在很多地方都有昭君墓。
昭君去世以後,又過了一千六百年,大黑河畔又出了一位巾幗英雄,這就是蒙古族的三娘子。三娘子(1550—1612年)名中根,或鍾金,出生於一個蒙古貴族家庭。她是個聰敏美貌,又懂兵法,有見地、有謀略的女子。1569年她同蒙古族一個有作為的首領俺答汗結婚。婚後她就參與大政,統率兵馬,擁有相當的實力。
那時候,中原正是明朝穆宗時期,統治昏憒。俺答汗幾次要求與明朝通貢互市,都被拒絕,使臣也被殺害。俺答汗在激怒之下,率兵進擾,兵臨北京城下。雙方的戰火不斷燃起。直到1570年秋天,明朝才同俺答漢達成互市協議。第二年,明朝封俺答汗為順義王,他屬下的六十人也都封了官職。從此,明與蒙古之間綿延二百餘年的戰火,基本上宣告平息。這次協議能夠達成,應當說三娘子很有貢獻。史書記載:“始封事成,實出三娘子意。”這話一點也不過分。三娘子自幼就在戰亂中長大,目睹戰爭的殘酷。她對多年來明朝、蒙古不和有清醒的認識:蒙古雖然在歷次攻掠戰爭中有所擄獲,但也犧牲了不少人,花了很大代價。她認為“歲通貢市,坐享全利”更為安全可靠。那時俺答汗對互市要求已失去信心,三娘子就耐心向他陳述雙方和好通市的好處,並提出了達到互市的具體設想。俺答汗終於採納了她的建議。他們乘俺答汗的孫子巴漢那吉入關,被明朝授以官職的有利時機,透過與明朝邊吏王崇古、方逢時等人的協商,最後達成了雙方息兵,通貢互市以及請封的一系列談判。從此以後,每年春秋兩季,雙方貢市在長城邊定期舉行。尤其是秋高氣爽季節,蒙族人民趕著牲畜帶上皮毛,漢族人民攜帶糧食布匹,齊聚到市場上,進行交換。在這每年例行的盛會上,常常可以看到性格活潑豪放的三娘子,頭戴貂帽,身著錦裘,有時也穿漢裝,在大小領主的簇擁下,騎馬到市場上觀光。她同前來的明朝官員們互致問候,說說笑笑。有時興致來了,她還引吭高歌,或者翩翩起舞,市場上的蒙漢人民齊聲喝采。明朝官員穆文熙親見這種場景,寫詩記述說:
少小胡姬學漢裝,滿身貂錦厭明璫,
金鞭嬌踏桃花馬,共逐單于入市場。
三娘子的再一個功勞就是主持修建呼和浩特城。同明朝建立互市關係以後,呼和浩特地區不僅畜牧業增長很快,農業和手工業。商業也有顯著的發展。俺答汗與三娘子決定在呼和浩特平原的北部,修建新的城堡。當時俺答汗已是垂暮之年,這一浩大的工程就由三娘子親自主持。在蒙漢人民共同努力下,於1581年建成。這座城背靠“千里鬱蒼”的大青山,面臨波光粼粼的黑水河,在這“青山如屏,黑水如帶”的優美環境裡,當地的蒙族人民為它起了個美麗動聽的名字,叫做“青色的城”。這個名字的蒙文讀音寫成漢字就是“呼和浩特”。青色的城完工以後,俺答汗和三娘子為表示對明朝的尊崇,就請明政府賜名。明政府賜名為“歸化”。但是,由於這一工程是由三娘子主持的,而且她長期居住在這兒;所以,在很長的一段時間裡,人們親切地稱它為“三娘子城”。
俺答汗去世的時候,三娘子才三十歲左右。按照北方遊牧部落的風俗,她又先後嫁給汗位的繼承者黃臺吉和扯力克為妻,繼續在蒙古統治集團裡起著重要作用。她竭力維護蒙漢的友好和睦關係。扯力克汗統治期間,一次陳兵長城,一次在陝西長城等處挑起軍事衝突。明朝都是透過同三娘子聯絡,使扯力克撤回軍隊。1587年,明朝政府為表彰三娘子在明蒙關係上所作的貢獻,冊封她為忠順夫人,還賜給她許多金銀綢緞。蒙漢人民不忘她的功績,至今在呼和浩特草原上的蒙族老人,還常常追憶早年在節日裡給“三娘子”擺供品、祭奠的活動。
兩位傑出女子的故事講完了,最後讓我們共同讀一首近人讚美她倆的詩:
麟臺雲臺蓋世勳,論功一例遜昭君;
若從邊塞爭芳烈,忠順夫人亦不群。
她倆為民族團結作出的貢獻,就象青冢和青色的城一樣,永遠長青在祖國塞外的土地上。
四十四、戚家軍和光餅
──戚繼光抗倭
陳梧桐
在福建、浙江沿海地區,有一種圓形中間穿孔的餅,叫作紅車餅,也叫光餅。為什麼把這種餅叫作光餅呢?這裡有一個傳說的故事。
據當地老年人講,在明朝的嘉靖年間(1522—1566年),戚繼光蕩平浙江的倭寇以後,轉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