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們是比較熟悉的。從元代戲曲《漢宮秋》,到現代文學家郭沫若、曹禺的話劇《王昭君》,都給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不過,文藝究竟是文藝,有不少內容是虛構的。歷史上的王昭君究竟是怎樣的呢?
王昭君,名嬙,漢代南郡秭歸人,就是今天湖北的興山縣。在興山縣城南,長江西陵峽附近,有個群山環繞的村莊,就是王昭君的故鄉,人稱昭君村(今寶坪村)。至今那裡還有許多昭君的遺蹟,昭君洗帕的香溪,昭君居住的故宅,昭君喝過水的娘娘井等等。每個遺蹟都有一些美妙的傳說。王昭君是個民家姑娘,年輕時因貌美被選入皇宮,充當宮女。她入宮時正是西漢元帝統治的時候(公元前48年-前33年在位)。那時漢朝同北方的匈奴族已經和好了十多年。匈奴族的首領呼韓邪(ye爺)單于(公元前58年-前31年在位)才能出眾,受到匈奴各階層的尊敬和愛戴。他三次來漢朝,漢朝皇帝都隆重接待。他第三次來漢朝,是公元前33年。這次他向漢元帝提出求親。漢元帝下令從宮女裡挑選一名給他、王昭君在宮中早已聽到匈奴與漢友好的訊息,就慨然應召,願意作為和親的使者,嫁與匈奴王。漢元帝自然同意。臨行前,漢元帝舉行了盛大的歡送會。昭君豐美的容貌,華麗的服飾,震驚了漢廷。據說第一次見到昭君的漢元帝也大吃一驚,後悔不該把這麼美麗的姑娘嫁給匈奴主。他很想留住昭君,但又不便失信,只好讓她同呼韓邪單于一齊走了。
他們來到匈奴單于的駐地,呼韓邪單于封昭君為“寧胡閼氏”(yanzhi煙支,王后),意思是說昭君嫁到匈奴,就會帶來和平安寧。呼韓邪單于娶了昭君很滿意,就上書給漢元帝表示:“願為漢朝守衛邊疆”,“讓漢天子和漢的百姓永享和平、幸福。”昭君出塞在當時是匈奴與漢朝兩國喜慶的大事。新中國建立後,在包頭附近的漢墓裡,出土了西漢末年為紀念這次和親的漢磚、漢瓦,上面刻有“單于和親”,“千秋萬歲”,“長樂未央”等文字。
昭君在塞外同匈奴人民和睦相處,愛護百姓,教給當地婦女織布、縫衣和農業生產技術,受到人民愛戴。她在匈奴生了一兒兩女,這些子女也致力於漢與匈奴兩族的友好。她的大女兒還曾去長安朝見漢朝皇帝。昭君出塞後的五十年間,漢和匈奴之間一直保持著“邊城晏(晚)閉,牛羊布野”的和平局面。
昭君出塞給北方遊牧民族帶來了好處。至今,呼和浩特和包頭一帶還流傳著許多有關她的神話傳說。有個故事說,昭君本是天上的仙女,受玉皇大帝派遣,下凡來平息漢與匈奴的干戈。匈奴單于從漠北來迎昭君,他們一同來到黑水邊,只見朔風怒號,漫天風雪,飛沙走石。昭君就下馬彈起琵琶。頓時風停雪止,彩霞橫空,萬物復甦,陰山變綠,黑水澄清,還飛來百靈、布穀、喜鵲,在他倆頭上翱翔。單于高興極了,決定在這兒定居下來。後來,昭君和單于走遍了陰山山麓和大漠南北,昭君走到哪幾,那兒就水草豐美,人畜兩旺。她有個錦囊,從裡面取出幾粒種子,撒在地上,塞外就有了莊稼;從裡面取出金剪子,把羊皮剪成犁、車,塞外就有了鐵犁和木車。許多年以後,一天夜裡,地上閃過一片紅光,接著一聲巨響,第二天清晨,人們發現黑水河邊的平原上出現了一座小土山,山頂飄著五彩浮雲。人們說,昭君完成玉帝的使命,迴天上去了。她的人身就埋在土山裡。這小土山就是今天的昭君墓。
昭君究竟是哪年死的?她的墓是何時修建的?已無法考查。最早記載昭君墓的書是唐朝人杜佑的《通典》。書裡說她的墓在單于府所轄境內的金河縣。宋人樂史的《太平寰字記》也這樣說,還增加了對昭君墓的描述,說墓上草色常青,所以人們稱之為“青冢”。令人考證當時的金河縣的青冢,就是今天呼和浩特的昭君墓。人們為了紀念昭君對民族團結的貢獻,在呼韓邪單于長期駐牧過的地方,也是昭君生活過的地方,為她修墓,以志不忘。從古代延續至今天,昭君墓仍然存在,而今已修飾一新,座落在呼和浩特南郊二十里的大青山腳下,在一片平坦的土地上,堆起一座二十多米高、佔地五十多畝的大土丘。相傳王昭君死後,匈奴人從四面八方,用袍襟攜來黃土,含著熱淚,把昭君埋葬在這裡,堆成了這座土丘。昭君墓的南邊是一望無際的草原,塞外黃河最大的支流──大黑河,象一條銀帶,盤旋迴環在墓前。遠望過去墓身巍峨高聳,姿態雄壯。在一片翠綠叢林襯托下,黛色蒙籠,“若潑濃墨”,所以稱為青冢。實際上,內蒙古的昭君墓不只這一座,在大青山南麓還有十幾座。因為昭君墓在內蒙古已不是一個人的陵墓,而成為民族友好的象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