夾攻。戚家軍腹背受敵,處境險惡,一時陣腳大亂,士兵紛紛往後退縮。在這千鈞一髮之際,戚繼光站在路口,鎮定自若地發出進攻號令,並手刃退縮的十四名部下,以嚴肅軍紀。將士又鼓起百倍的勇氣,奮力往前衝殺。倭寇漸漸支援不住,四散潰逃。戚家軍連克敵人六十餘營,斬殺倭寇九百六十人,活捉倭寇大小頭目十三人,還有一千多名倭寇在潰逃時落水淹死。天明,興化府城的居民扶老攜幼,殺牛備酒,出城十多里,夾道歡迎凱旋而歸的戚家軍。
戚繼光勝利完成了既定的戰略計劃,率師返回浙江休整待命。路過福州的時候,當地父老在於山的平遠臺特地設下了酒宴,為他們慶功、餞行。在歡樂的鑼鼓聲中,戚繼光帶著部下將領,透過了夾道歡迎的人群,踏著山石的小徑登上了平遠臺。他接過當地長官獻上的美酒,一飲而盡,然後拱手作揖,感謝福建百姓對他們的支援和援助。接著,當地長官便令人抬上一塊紀功碑,立在平遠臺上。
戚家軍返回浙江之後,倭寇收集殘兵敗卒,又攻佔興化府,佔據平海衛(在興化東南),繼續殘害福建的老百姓。1563年,戚繼光再度帶領戚家軍入閩。第二年,他們在當地軍民的密切配合下,徹底剿滅了福建的倭寇。接著,又與另一名抗倭將領俞大猷,協同作戰,共同殲滅了廣東的倭寇。
經過十幾年的戰鬥,東南沿海的倭患,終於被掃除了。為了紀念戚繼光的豐功偉績,福建人民後來就在於山的平遠臺建起了一座威公飼,在祠堂的大廳中塑造了一尊戚繼光的胸像。1936年,著名文學家郁達夫遊覽于山,緬懷這位民族英雄的光輝業績,寫了一首《滿江紅》的詞,詞中寫道:“拔劍光寒倭寇膽,撥雲手指天心月。至於今,遺餅紀徵東,民懷切。”這首詞,現在就鐫刻在戚公祠的旁邊,供遊人吟誦。
四十五、“幾何”名稱的由來
──科學家徐光啟
陳梧桐
學過數學的人,都知道它有一門分科叫作“幾何學”,然而卻不一定知道“幾何”這個名稱是怎麼來的。在我國古代,這門數學分科並不叫“幾何”,而是叫作“形學”。“幾何”二字,在中文裡原先也不是一個數學專有名詞,而是個虛詞,意思是“多少”。比如三國時曹操那首著名的《龜雖壽》詩,有這麼兩句:“對酒當歌,人生幾何?”這裡的“幾何”就是多少的意思。那麼,是誰首先把“幾何”一詞作為數學的專業名詞來使用的,用它來稱呼這門數學分科的呢?這是明末傑出的科學家徐光啟。
徐光啟(1562-1633年)出生在上海縣法華匯(今上海市徐家彙)一個小商人的家裡。當時的法華匯還不是城市而是鄉村,四周都是種滿莊稼的農田。徐光啟小時候進學堂讀書,就很留心觀察周圍的農事,對農業生產有著濃厚的興趣。二十歲考中秀才以後,他在家鄉和廣東、廣西教書,白天給學生上課,晚上常常默對孤燈,廣泛閱讀古代的農書,鑽研農業生產技術。由於農業生產同天文曆法、水利工程的關係非常密切,而天文曆法、水利工程又離不開數學,他又進一步博覽古代的天文曆法、水利和數學著作。
1594年,徐光啟在韶州(今廣東韶關)教書的時候,認識了一個來中國傳播天主教的耶穌會土郭靜居。在郭靜居那兒,他第一次見到一幅世界地圖,知道在中國之外竟有那麼大的一個世界;又第一次聽說地球是圓的,有個叫麥哲倫的西洋人乘船繞地球環行了一週;還第一次聽說義大利科學家伽利略製造了天文望遠鏡,能清楚地觀測天上星體的執行。所有這些,對他來說,都是聞所未聞的新鮮事。從此,他又開始接觸西方近代的自然科學,知識更加豐富了。
明朝末年,宦官專權,政治黑暗,人民的生活非常痛苦,農民起義到處發生;正在東北崛起的滿洲貴族,又不時對明朝發動進攻,整個社會處在動盪不安的狀態。象所有正直的知識分子一樣,徐光啟富於愛國的熱忱,他希望能夠利用科學技術幫助國家富強起來,使天下的黎民過上“豐衣食,絕飢寒”的安定富裕的生活。因此,他認為不僅應該認真總結我國古代的科學成就,還應該很好地學習西方先進的自然科學,取長補短,使我國的科學技術得到進一步的發展。
在同郭靜居交往的時候,徐光啟聽說到中國來傳教的耶穌會會長利瑪竇精通西洋的自然科學,就到處打聽他的下落,想當面向他請教。1600年,他得到了利瑪竇正在南京傳教的訊息,即專程前往南京拜訪。
利瑪竇是義大利人,原名叫瑪太奧·利奇。他從小勤奮好學,對數學、物理學、天文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