賜死歐陽倫,誅殺他的家奴周保,還寫了一個通敕令,派人帶去給那個告發的小吏,表揚他不避權貴的精神。
在嚴懲貪官的同時,朱元璋又大力表彰廉吏,以扶正壓邪。濟寧(治所在今山東濟寧)知府方克勤,為官清廉,關心百姓疾苦。當時朝廷號召農民開荒,規定荒地墾種三年才開始徵稅。但他上任之前,當地官吏不按規定辦事,不到期限就向開墾的農民徵稅。百姓說朝廷不守信用,都扔下土地不種了。方克勤上任後,就宣佈要嚴格執行朝廷的規定,並把土地按土質的肥瘠分成九等,依照等級收稅,民心馬上安定下來,開荒種地搞得熱火朝天。後來,有一年夏天遇到乾旱,農民正忙著抗旱搶種莊稼,當地的官軍卻下令徵調民工修城。方克勤趕忙出來阻擋,說:“老百姓正忙著耕種,怎麼能去幹擾他們?”他請求中書省取消這項徭役,得到了中書省批准。徭役廢除後,隨即下起了一場大雨,老百姓非常高興,編了一首民謠說:“孰(誰)罷我役?使君之力。孰活我黍?使君之雨。使君勿去,我民父母。”方克勤還注意興辦教育,在鄉村辦起社學,延請儒師教民間子弟讀書。他在濟寧任職三年,“戶口增數倍,一郡饒足”。但自己卻過著十分簡樸清貧的生活。一件布袍穿了十年沒有換新的,每天只吃一頓有肉的菜。三年後方克勤到京城朝見,朱元璋特地賜宴表彰他,並把他送回濟寧繼續做知府。
經過二、三十年的鬥爭,明朝官場的風氣逐漸有了好轉,吏治日趨清明,社會慢慢安定下來,經濟也隨著發展起來了。
四十二、三寶太監的遺蹟
──大航海家鄭和
陳梧桐
開啟世界地圖,在印度尼西亞爪哇海南邊,可以見到一個橫臥著的狹長的島嶼──爪哇島,島的北部海岸,有一座名叫三寶壠的城市。你知道這個名字是怎麼來的嗎?原來,我國明代著名的大航海家──“三寶太監”鄭和,曾經出使西洋,到印度尼西亞訪問和貿易,三寶壠的名字是為了紀念他的出使而命名的。
鄭和是明朝初年雲南昆陽(今昆明市普寧縣)人,回族,原姓馬,出生於1371年,逝世於1435年。他的祖父和父親都到麥加(在阿拉伯半島,今沙烏地阿拉伯西北部)朝拜過克爾白(一塊被稱為伊斯蘭教聖物的黑色隕石)。回來向他講述過朝拜過程中的所見所聞。因此,鄭和從小就瞭解到西洋的一些風土人情。大約在十一歲左右,鄭和入宮做太監,不久被分到北平服侍燕王朱棣。朱棣從北平發兵南京奪取帝位時,鄭和跟隨作戰有功,被賜姓鄭,升為內官監(掌管營造宮室、陵墓及採辦皇室婚、喪禮儀用器的宦官機構)太監。鄭和原先信仰伊斯蘭教,後來又信奉佛教,成為佛門弟子。佛家以佛、法(泛指宇宙的本原、道理、法術)、僧為三寶,他因而被稱為“三寶太監”。1405年(永樂元年),他受朱棣委派,開始出使西洋,當時的西洋,指的是現在汶萊以西的南洋各地和印度洋沿岸一帶。
鄭和接到皇帝的任命,立即著手進行遠航的準備。他派人到南京、江蘇、浙江、福建、江西、湖廣各地督造各種船隻。其中,有長四十四丈四尺(約合一百五十一米多)、寬一十八丈(約合六十一米多)、載重量一千噸的大寶船,有運輸馬的馬船,運糧的糧船,運兵的坐船,作戰的戰船等。他還從各地徵調了大批航海專業人員,包括觀測天文氣候的“陰陽官”,掌管羅盤針的“火長”,外國領航人員“番火長”,掌舵的“舵工”,掌錨的“班碇手”和擔任翻譯的“通事”,辦理對外交涉的“行人”,管理水手的“管帶”,修理弓箭火器的“軍匠”,修理鐵木工具的“民匠”,治病的“醫官”,做會計文書的“書算手”,做飯的“廚役”,護衛的將士等,編成了一支龐大的遠航隊伍。
1405年七月,鄭和率領兩萬七千八百多人的遠航隊伍,帶著大量的絲織品、瓷器、鐵器、布帛和充足的口糧、日常用品等,分乘六十二艘寶船,七百艘馬船,二百四十艘糧船,三百艘坐船和一百八十艘戰船,在劉家港(今江蘇太倉瀏河鎮)集合待命。只聽一聲令下,每艘寶船上的二三百名水手馬上緊張地開始工作,七根桅杆上升起了十二面大帆,八支大櫓有節奏地搖動起來,其他船隻的水手也升起了機,搖動了櫓。船隊井然有序地排成一字長蛇形,浩浩蕩蕩地駛出了長江口,沿著東海海岸南下,來到福建長樂的五虎門(東閩江口)。他們在五虎門稍作停留,便順著秋季的東北信風,駛入了南海。大海上水天茫茫,有時波平如鏡,有時浪濤滾滾。水手和領航人員全神貫注地工作。他們用羅盤針定向,用天文導航術確定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