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6部分(2 / 4)

小說:漢獻帝新傳 作者:人生幾何

和其他相關各行業學者,總計兩百餘人,在天京城舉行了為期六個月的辯證,而劉協的華夏文明雙源論,即以黃河文明為父,以長江文明為母的觀點成為最主流的觀點。

尤其是炎黃之爭,夏商之址和東西兩週為華夏文明雙源論一個最主要的論證過程,根據民間傳說、歷史紀錄,尤其是西周的一些史籍,加上對朝歌的發掘,以及龍骨被劉協做為商朝文字定為甲骨文,經過十餘年統計後,大漢帝國的中央帝國、天京學府、京都理工、長江學府、南京學府、黃河學府、西京學府、襄陽學府(江夏學院、荊州學府和江夏技術學院整合後,結合原襄陽學府餘部而成,主學院在江夏,分院在襄陽)、重慶學府、濟南學府、穎川學府、洛陽學府、遼東學府、巴比倫學府、羅馬學府、南海學府十六家國級學府的兩百多位學者在大量史籍和資料的基礎上,進行詳細的論證。

在統一的判定是華夏文明最早的源頭在南方,從南方移向北方,時間在夏朝和五帝之前,在向北移民過程中出現了五帝,在這時,太學府的考證和辯論結果是出嚳即舜(這個觀點是正確的),亦即《山海經》中的帝俊和卜辭中的高祖夒之後,一致推翻《史記》所說的五帝——黃帝、顓頊、嚳、堯、舜。

根據《左傳。哀公六年》載《夏書》曰:“惟彼陶唐,帥彼天常,有此冀方;今失其行,亂其紀綱,乃滅乃亡。”判斷夏之前的朝代為陶唐朝。

《史記》以為陶唐(帝堯)之後為有虞氏,有虞氏之後為夏,也就是說有虞就是舜,而有虞之後就是禹,太學府也對此觀點批駁,提出舜是本三代之高祖上帝。則不能為有虞氏的觀點,進一步探悉,認為虞是夏的先民,他們以白虎(虞)為圖騰。故號有虞氏,其首領即禹,所建之方國曰土方。見諸卜辭、《詩。長髮》和《楚辭。天問》等。

根據這些觀點,最終認定傳說中的五帝實際上就是陶唐時代的五位皇帝,並根據《山海經》、《遠古帝傳》、《夏初》、《竹書紀年》以及《東周禮記》,最終確定陶唐時代的五位皇帝為帝堯…帝摯…帝韓流…帝顓頊…帝朱(丹朱),而帝嚳(現代郭沫若的論證:嚳就是舜,也就是說舜是堯父親,而非其子。)就是帝堯的父親,為有熊氏部族之王,陶唐時代共傳了四代五帝,自帝堯始至丹朱而終。其中帝堯到帝摯這一代為兄傳弟,其他皆為父傳子。

在這個過程中,唯一很難界定的就是帝嚳(舜)是否為黃帝。黃帝為有熊氏之王,而舜也是有熊氏之王,年代接近,是否可能就是一帝,而黃帝子嗣眾多。傳說有二十五子,那麼有否可能是黃帝之後繼承有熊氏之王的為舜,即舜為黃帝子說,但也有學者認為黃帝就是舜。

支援舜為黃帝者,則支援帝堯…帝摯…帝韓流…帝顓頊…帝朱五帝說。而堅持黃帝為舜父的學者則提出了帝舜…帝堯…帝韓流…帝顓頊…帝朱的五帝說。

由於黃帝缺乏直接的文字證據,而黃帝在陶唐時代並沒有稱為黃帝,到了周以黃帝后自居,滅商建周,才有了黃帝說,故此可以斷定,在周朝典籍中,黃帝究竟是否為舜也沒有一個統一的認定。

但《五帝本紀》中又有這樣一個記載:黃帝有二子曰昌意、青陽,嚳有二子曰堯、摯,而《竹書紀年》和《左年公》有記載,舜有二子曰昌意、青陽,結合嚳為舜的商字型,舜為嚳的周字型,相合應起來,可以斷定昌意即堯即太昊,青陽即摯即少昊,是堯為兄先立,故曰太昊,摯為弟後立,故曰少昊。

根據這個斷定,太學府也是膽顫心驚的最終認定,嚳就是黃帝的原型,對於黃帝有二十五子的紀錄做出判定,由於當時環境和生存問題,舜不可能有二十五子,而二十五子的說法源於周朝文王時期,在禹時成形的《五藏山經》曾談到舜子二帝,這個說法一直延續到商,從商滅夏,自居同為黃帝之後,根據斷論,劉協和太學府根據字型學最終斷定姬、酉、祁、己、滕、任、蒧、荀、僖、佶、儇、衣十二個上古之姓都是陶唐部族衍生分封地,而真正的黃帝本姓為姬,以姬姓立陶唐,堯後分酉、祁,摯後分己、滕、任,韓流後分蒧、荀,顓頊分僖、佶、儇,朱滅分衣。

酉姓滅,故陶唐開國帝堯後只留祁姓,祁姓後分劉姓,即劉氏為陶唐之後。

正如禹結束了陶唐時代,而啟正式建立夏朝一樣,實際上是黃帝嚳(舜)結束了蚩尤的炎帝時代,而帝堯建立陶唐時代,這是典型父滅子建行為,華夏曆史上,湯滅夏,放桀而不立商,西伯姬昌滅商而不立周,姬發承繼父業立周的行為一致。(這樣的歷史就說明了為什麼真實歷史中曹操滅漢而不立魏,司馬懿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頁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hxsk.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