滅魏而不立晉的原因,其實都是效仿古代賢帝而已,其他所謂曹操忠漢,不願做逆賊,司馬懿忠魏,不願做逆賊的話都是胡亂瞎說,結合歷史中賢帝行為,我們一下就可以發現歷史的真相。)
丹朱同時期就出現了禹,禹是有虞部落的首領,根據《竹書紀年》曰:“后稷放帝朱于丹水”,而《國語。周語上》載祭公之言曰:“昔我先王世后稷,以服事虞夏”,論證結果為當時后稷是禹的大臣,“后稷放帝朱”實際就是禹為奪權而放逐了帝朱。
據《墨子。兼愛下》與《非攻下》所載,禹放丹朱後並沒有完全控制政權,丹朱之子苗民(即三苗)曾一度稱王,與禹分庭抗禮,《國語。周語下》載太子晉曰:“王無鑑於黎、苗之王,下及夏、商之季”,“夏、商之季”就是指桀、紂二王,太子晉把黎、苗和此二王相提並論。可知苗民曾為王,一度掌握政權,蓋因其乃帝室之胄,但無稱帝之說。後來禹伐而流之(實際上應該是驅逐)。最終戰勝了陶唐時代的舜的黃帝部落,奪取了政權。
經過一系列的論證,華夏文明的歷史從炎帝(神農氏)開始立帝。炎帝之前各部落都是分散發展,雖有戰爭,但並沒有形成部落聯盟,即各部落有王,至炎帝時,各部落聯盟之王稱為帝。
帝國學者對藏、韓、瀛等落後地區還是母系社會進行考證,根據《白虎通德論》等古籍所載:“謂之伏輛者何?古之時未有三綱六紀。民人但知其母,不知其父。能覆前而不能覆後。臥之,起之吁吁,飢時求食。飽即棄餘。茹毛飲血,而衣皮葦。於是伏犧仰觀於天,俯察於地。因夫婦。正五行,始定人道。畫八卦,以治下。治下伏而化之,故謂之伏犧也。”認為原始社會起初為母系社會,其後進入正統的父系社會。而父系以男性為主體的社會才是正統和先進的社會體系。
華夏紀元前三千百年左右伏羲為華夏文明比較開化的時候,伏羲是整個中原諸族、黃河流域各部落的首領,但在伏羲之後,整個部落已經分散開,彼此的距離都很遠。形成了數十個小部落,雖然大家仍然尊伏羲的妹妹女媧為王,但更多的部落還是選擇離開,其中就有炎帝所在的羌族分支部落,他們在姜水流域形成了新的完整的部落體系,並以姜為姓。除了姜性部落之外,還有最終誕生黃帝的姬姓部落。
大約是在華夏紀元前兩千年左右,姜氏部落從渭河流域南下,進入荊州南部(今湖南省炎陵縣)和當地長江流域的文明融合,誕生了神農部落,由於長江流域為稻文明和農業文明,這個時候就有了炎帝教習姜氏部落從遊牧生活走向農耕的事情,隨著炎帝將姜氏部落擴張,逐漸融合南方的部落,形成了一個以荊州為主體的大部落聯盟,並開始再次向北方開拓,成為天下部落聯盟的首領,真正成為華夏部落的帝,在這個過程中,農耕和其他知識也傳到了中原,為中原各部落崛起打下了基礎。
炎帝的兒子有兩個,一為蚩尤,二為刑天,蚩尤在和邢天爭奪炎帝的聯盟部落帝位落敗,最終選擇向北方進發,進入了黃帝部落的中原地帶,在這裡和黃帝進行了對中原地帶的爭奪,最終又一次落敗,其後,邢天也和黃帝爭奪荊州、揚州的土地,也被黃帝打敗,在這之後,黃帝就正式成為炎黃兩大族系部落的統一首領,而炎帝部落中不甘心歸屬黃帝的人就退回南方,從荊州開始向南方各地擴散,形成苗、越、彝、南山等族,而炎帝主體部落則在荊州成為了現在楚民主體,成為華夏文明的一個主體部分。
同樣是華夏紀元前兩千年左右,黃帝的姬氏部落,由於以熊為圖騰,故也稱為有熊氏,其雖然接管了炎帝部落,但並沒有立刻結束炎帝的時代,也沒有稱帝,而是留下刑天,但其子堯建立陶唐時代,正式稱帝,並尊舜為黃帝。
到了禹為夏初,並帶領有虞部落接管了有熊氏部落,其子啟正式建立的夏朝。
這一系列的歷史新審定,最終定炎帝在前,黃帝在後,而華夏文明的祖先也就是炎黃兩位大帝,而炎黃兩位大帝都是從伏羲部落中誕生的分支部落。
在伏羲部落分裂的同時,藏的先祖部落和炎帝的姜氏部落一起離開渭水,向西而去,也就是藏州北方各部落的開始。
根據語言學者對漢語、藏語、南語(今天的苗族語言)和泰語(是指泰州和福州一帶原住民的語言,這和今天的粵語不同,今天的粵語實際上起源於雅語,或者說,你聽過粵語就知道周朝和漢朝人怎麼說話了)的辯證考究,認定了漢藏南泰四語同源而出,也斷定了伏羲部落的存在是可以肯定的,所以漢藏南泰四大語系,也就並稱為伏羲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