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7部分(3 / 4)

小說:漢獻帝新傳 作者:人生幾何

過《華夏本源》的論辯考證,最終確定了華夏起源從伏羲王開始,而後是神農部落的炎帝正式稱帝,炎帝之後是舜,舜之後堯建立陶唐時代,陶唐稱為虞朝。開始有正式的華夏祭壇,這就意味著有了城邦,從虞朝開始設史官,這就意味著有了文字。

目前朝歌的挖掘中。已經大量發現了甲骨文,結合甲骨文和《商書》對應,首先探查《商書》的正確性。並希望從甲骨文中找到夏都的具體地址,在夏都的挖掘中,希望能夠找到夏的文字,從夏的文字一方面論證《夏書》的正確性,另一方面在尋找虞朝都城的具體的位置,最終希望找到虞朝的文字,根據洛水流域出八卦圖,所以文明起點之源的伏羲文化時代的考證也開始進行,最終希望完成伏羲時代到周朝之間的歷史論證。

除了這些考察性的論證外,其次對文字資料的追查也成為主要的工作。經過系列的斷證,太學府和劉協的意見達到一致,最終認定周景王去世。他的長子很快也去世了,周朝發生內亂,王子朝、王子丐兩個人內亂,王子朝先佔據王朝,王子丐投奔晉國。後來晉國出兵支援王子丐,就是周敬王,王子朝看大勢已去攜帶典籍投奔楚國,但是他攜帶周室典籍到底到了什麼地方,卻沒有具體統一的認同答案。劉協根據王子朝的墓在南陽郡,但具體在南陽郡什麼地方也無法裁定。

王子朝攜帶典籍之後,並沒有到楚國都城,他選擇在周王首度洛陽和楚國都城之間的南陽,這裡很安全,當時也比較富庶,他在那兒定居下來。他還給當時各個諸侯國派使臣說自己是周王朝正宗的繼承人,因為他有周室典籍。

之後這些周室典籍又到哪兒去了?太學府統一的認識是一部分獻給了楚國,當然覲見禮還包括百工匠人,所以後來楚國的青銅器非常發達。還有一部分就是周室重要的典籍。

當時掌管周朝典籍的就是老子,他在任期間,因為王子朝佔據都城四年,老子已經認王子朝為王,並跟王子朝一塊兒攜帶典籍轉移,這些圖書典籍其中一部分就是《山海經》,就是歷代的地理文獻,他們給彙編出來,這部分送給了楚國,因為這部分文獻在春秋戰國時期有軍事、戰略價值。

荊柯刺秦王帶的就是地圖,所以他能夠送給楚國的典籍包括《五藏山經》、《海外四經》、《大荒四經》、《海內四經》等,這部分的彙編集到了楚國。

楚國屈原《天問》裡大部分內容跟《山海經》裡接近地,這部分內容是其他諸子百家沒有的,楚國的大臣應該能夠看到《山海經》的典籍,並且根據典籍編訂了《山海經》,這就是《山海經》由楚人編訂的原因。

後來楚國被秦國滅了,這些典籍被秦國都運回咸陽了,大漢高祖進軍咸陽,第一件事就是把這些典籍收集起來了,作為漢代典籍的基礎,後來漢代整理圖書典籍的時候才會有《山海經》這部分。諸子百家都沒有提到《山海經》,《山海經》只是存在於楚國作為機密檔案儲存的。但高祖掌握的典籍也只是周朝典籍的一部分,周朝典籍很大一部分源自夏朝,而夏朝又有不少典籍是從商朝甲骨文翻譯而成,夏的時候已經使用錦文和竹簡,而商是用甲骨和金器記錄,商之前的虞朝則很可能也是採用甲骨文記錄,所以朝歌中的大量甲骨文中,肯定存在部分虞朝的甲骨文。

在這個過程中,由於部分典籍散落民間,流傳到各國,比如魏國在此時形成了《竹書紀年》,魯國形成了《尚書》等,應該說這些都是周朝典籍的翻譯版本,原材都取自周朝典籍,所以《尚書》、《竹書紀年》和《山海經》中的《五藏山經》都算是周朝典籍的衍生,但《尚書》、《竹書紀年》、《五藏山經》的成形年代絕對不可能是周朝,而是在虞夏時已經開始,尤其是夏初舜時,《五藏山經》已經完成了編訂工作,只是由夏文翻譯成商文,再由商文翻譯成周文。

對道家進行分化,認定道學起源為史官學,即經歷了老聃、文子、太史儋、關尹子四人,最終形成黃老學派;而楊朱、列子、莊子三人最終誕生的莊子後學,則歸屬於隱學,將道學目前一直避開不談的朱列莊三人從道學中排除出去,斷定的基礎是《莊子…天下》、《荀子…非十二子》、《韓非子…顯學》。因為從這裡可以斷定在先秦時期,道學和隱學完全是兩個學派,在司馬談時,他對諸子百家評斷。還將道學和隱學分開而論,而到了劉歆時,由於劉歆認為所有學說都是以道學衍生出去。而隱學也講究道,所以將隱學歸納入道學,太學府的裁定是劉歆在分別諸子百家時,過於主觀論斷,僅從隱學談道而將隱學歸入追求治世的道學,這是不負責任的評斷,也是沒有學術精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頁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hxsk.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