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8部分(3 / 4)

小說:漢獻帝新傳 作者:人生幾何

完成後世一兩百年的科學研究,所以現在的進度他還是基本滿意的。

巨靈神計劃進行當中,有技工改良了現有的火藥配方,使其爆炸威力大了兩倍不止,但是安全性卻有了更大的保障。在此之前,火藥的生產和儲存都是讓軍方相當頭疼的一件事情,每年因為火藥生產和運輸中死亡的工匠總是居高不下,至於儲存,雖然至今還沒有產生過舉國震驚的大事件,不過無論是看管火藥的軍士還是駐紮在附近的普通士兵,都少不了提心吊膽。

新型火藥首先裝填在了巨靈神裝配的大炮之上,他不僅使得火炮的射程增加了兩成,而且殺傷力大增,基本上達到了劉巍的預期。當然,在這個龐大計劃的推進過程中,一項又一項的技術革新層出不窮,每一次都會讓劉巍興奮不已,也對自己的這項決策更加有了信心。

第十二卷 華夏天下 第二十三章 科技時代

從“巨靈神”專案中,很多新的科技技術開始誕生,其中最值得關注是物化學誕生,這門學科主要專注於物體的宏觀和微觀變化。軍方所使用的鷹眼也在持續改良之中,由於效能優良的光學玻璃的出現,從前所使用的有色琉璃被輕易的棄置不用。玻璃在最近數年被幾大瓷窯相繼試製成功,不過可用於鷹眼的光學玻璃的出現還是讓軍方頗為振奮,隨之將此類產品設定為國家一級機密,絕對不允許外傳。

不過技術的發展並不完全以個人的意志為轉移,玻璃地製作工藝並沒有軍方想象的那麼複雜。而從前成熟的研磨技術帶來的是民間富戶也可以輕易承受一架玩具級鷹眼的製造成本。劉巍起初對此大為光火,不過市面上流動地鷹眼有效距離遠遠遜色于軍方所用產品,而且這些人多數也只是在劇院看戲或者去看球賽之類的娛樂活動時,才把鷹眼拿出來炫耀一下,以證明自己比別人看得更清楚。所以這場虛驚也就不了了之了。

科技的進步一旦在民間普及,它所引發的連鎖反應往往是當權者和深宅大院裡的學者們無法判斷的。大漢第一臺顯微鏡,就誕生在一個默默無聞的醫師手中。這個醫師名叫劉宇光,雖然姓劉,卻與皇室並無任何瓜葛,平日裡只不過為人把脈下方,岐黃之術還算精通。他閒暇時喜歡觀察各種生物,但對苔蘚或者螞蟻之類的微小生物無法用肉眼看清楚非常頭疼,前些年託軍中關係弄了片鷹眼上琉璃鏡,才勉強能夠弄清苔蘚的細微結構。如今既然光學鏡片已經不再是違禁品。他自然是大喜過望,第一時間購買數片回家把玩。

在此人手中,三片疊裝的三十倍放大鏡很快出爐。雖然這種放大鏡對於軍方來說並無太大意義,可從前並沒有人想到可以把鏡片疊加達到此類效果,因為鷹眼地結構和用途與此正是截然相反。在劉宇光的放大鏡下,苔蘚看上去頗有些像整株的玉米,而人的表面面板看上去則誇張異常,常人觀看一次都覺得觸目驚心。

在劉宇光還沒有確定這種放大鏡能派上什麼用場的時候。中央研究院已經聽聞此事,諸位學者和資深技師都抱憾不已,這麼簡單的東西居然從民間出現,讓他們頗感沒有面子。高倍放大鏡對軍械生產有著重要的意義。起初學者們都是透過單片放大鏡進行精細軍工產品的分析,但由於製造工藝地問題,普通放大鏡的放大倍數很難超過六倍。這個問題居然被一個所謂的門外漢如此輕鬆解決,幸虧大漢民風淳樸不尚浮華,劉宇光的這項發明才不至於被人所奪。

後來劉宇光被調入中央研究院專事光學產品地研究,不久之後,他試製成功了大漢的第一臺顯微鏡,放大倍數達到了一百倍以上。劉巍聽說此事後高興異常,親自將這款產品命名為宇光鏡,並將劉宇光的薪俸提高了四倍。而新成立的光學研究院,劉宇光也眾望所歸成為第一屆院長。

人生的命運由這麼個小玩意而改變,劉宇光自是感慨萬千,但風光之後他並沒有一絲一毫的懈怠,而是加緊時間拼命做實驗,有時候一月之內數度往返於南北窯廠之間,以求做出更多有使用價值的光學產品。

隨著宇光鏡的批次生產。國內諸多的科學領域都隨之收益,其中精細機械和醫學是最先大量採用宇光鏡的領域。而當第一架具有實用價值地天文望遠鏡誕生後,這項稱得上更有價值的發明倒是沒有受到多少人的關注,更多的人甚至寧願相信劉宇光造出來的只不過是附加了妖術的鏡筒,只不過是逗人一笑而已。的確,只能在夜裡觀察月球和星空的天文望遠鏡,諸多學者都還弄不明白它的出現到底有什麼意義。

幾名技師聯名上奏劉巍,說劉宇光的發明存在著重大陰謀,雖然他們不清楚這裡面到底有什麼問題,可劉宇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頁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hxsk.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