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5部分(2 / 4)

例,皆史法也,非筆削之旨。公羊、穀梁每難疑以不書發義,實與左氏異師。陳氏合而求之,殊失其本。故於左氏所錄而《經》不書者,皆以為夫子所筆削,則其不合於聖人者亦多”云云。考左氏為《春秋》作《傳》,非為策書作《傳》。其所云某故不書者,不得《經》意或有之,必以為別發史例,似非事實。況不修《春秋》二條,《公羊傳》尚有傳聞,不應左氏反不見。恐均不足為傅良病。惟以《公》、《穀》合《左氏》為切中其失耳。自王弼廢象數,而談《易》者日增。自啖助廢三《傳》,而談《春秋》者日盛。故解五經者惟《易》與《春秋》二家著錄獨多。空言易騁,茲亦明效大驗矣。傅良於臆說蜂起之日,獨能根據舊文,研求聖人之微旨。樓鑰《序》稱其於諸生中擇能熟誦三《傳》者三人,曰蔡幼學,曰胡宗,曰周勉。遊宦必以一人自隨。遇有所問,其應如響。其考究可謂至詳。又其書雖多出新意,而每《傳》之下必注曰:“此據某說”、“此據某文”。其徵引亦為至博。以是立制,世之枵腹而談褒貶者,庶有豸乎?傅良別有《左氏章旨》三十卷,樓鑰所序蓋兼二書言之。朱彝尊《經義考》注曰:“未見”。今《永樂大典》中尚存梗概,然已殘闕,不能成帙,故不復裒錄焉。

△《春秋左氏傳說》·二十卷(兩江總督採進本)

宋呂祖謙撰。祖謙有《古周易》,已著錄。其生平研究《左傳》,凡著三書:一曰《左傳類編》,一曰《左傳博議》,一即是編。其《類編》取《左氏》之文,分別為十九目,久無傳本,惟散見《永樂大典》中,頗無可採。《博議》則隨事立義,以評其得失。是編持論與《博議》略同,而推闡更為詳盡。陳振孫《書錄解題》稱其於《左氏》一書多所發明而不為文,似一時講說,門人所鈔錄者,其說良是。《朱子語錄》亦稱其極為詳博。然遣辭命意,頗傷於巧。考祖謙所作《大事紀》,朱子亦謂有纖巧處,而稱其“指公孫宏、張湯奸狡處,皆說得羞愧殺人”云云。然則朱子所謂巧者,乃指其筆鋒穎利,凡所指摘,皆刻露不留餘地耳。非謂巧於馳辨,至或顛倒是非也。《書錄解題》載是書為三十卷。此本僅二十卷。考明張萱《內閣書目》所載《傳說》四冊外,尚有《續說》四冊,知陳氏所謂三十卷者,實兼《續說》十卷計之。今《續說》別於《永樂大典》之中裒採成帙。以其體例自為起訖,仍分著於錄雲。

△《春秋左氏傳續說》·十二卷(永樂大典本)

宋呂祖謙撰。是編繼《左氏傳說》而作,以補所未及,故謂之《續說》。久無傳本,今見於《永樂大典》者,惟自僖公十四年秋八月至三十三年、襄公十六年夏至三十一年,舊本闕佚,無足採錄。其餘則首尾完具,以《傳》文次第排比之,仍可成帙。其中如“臾駢送狐射姑之帑”、“孟獻子愛公孫敖二子”兩條,俱以《博議》所云為非。是則是書當成於晚年矣。其體例主於隨文解義,故議論稍不如前說之闊大。然於《傳》文所載,闡發其蘊,並抉摘其疵。如所謂“《左氏》有三病,不明君臣大義,一也。好以人事附會災祥,二也。記管、晏事則盡精神,說聖人事便無氣象,三也”云云,雖亦沿宋儒好軋先儒之習,然實頗中其失。至於朝祭、軍旅、官制、賦役諸大典及晉、楚興衰,列國向背之事機,詮釋尤為明暢。惟子服景伯系本桓公,而以為出自襄公,稍為訛舛耳。蓋祖謙邃於史事,知空談不可以說《經》,故研究《傳》文,窮始末以核得失,而不倡廢《傳》之高論。視孫復諸人,其學為有據多矣。

△《詳註東萊左氏博議》·二十五卷(浙江巡撫採進本)

宋呂祖謙撰。相傳祖謙新娶,於一月之內成是書。今考《自序》稱:“屏處東陽之武川,居半歲,裡中稍稍披蓬藋從予遊。談餘語隙,波及課試之文。乃取左氏書理亂得失之跡,疏其說於下。旬儲月積,浸就篇帙。”又考祖謙《年譜》,其初娶韓元吉女,乃紹興二十七年在信州,不在東陽。後乾道三年五月持母喪,居明招山,學子有來講習者。四年已成《左氏博議》。五年二月除母服,五月乃繼娶韓氏女弟。則是書之成,實在喪制之中,安有新娶之事?流俗所傳誤也。書凡一百六十八篇。《通考》載作二十卷,與此本不同。蓋此本每題之下附載《左氏傳》文,中間徵引典故,亦略為註釋,故析為二十五卷。其《注》不知何人作,觀其標題版式,蓋麻沙所刊。考《宋史·藝文志》有祖謙門人張成招《標註左氏博議綱目》一卷,疑當時書肆以成招《標註》散入各篇也。楊士奇稱別有一本十五卷,題曰《精選》。黃虞稷稱明正德中有二十卷刊本,今皆未見。坊間所鬻之本僅十二卷,非惟篇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頁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hxsk.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