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5部分(3 / 4)

目不完,並字句亦多妄削。世久不見全書。此本有董其昌名字二印,又有朱彝尊收藏印,亦舊帙之可寶者矣。

△《春秋比事》·二十卷(浙江吳玉墀家藏本)

舊本題“宋沈棐撰”。棐始末無可考。惟是書前有陳亮《序》,稱其字文伯,湖州人,嘗為婺之校官。陳振孫《書錄解題》曰:“案湖有沈文伯,名長卿,號審齋居士,為常州倅。忤秦檜,貶化州,不名棐也。不知同父何以云然。豈別有名棐而字文伯者乎?然則非湖人也”云云,其說與亮迥異。都穆《聽雨紀談》,又據嘉定辛未廬陵譚月卿《序》,以為莆陽劉朔撰,並稱月卿親見劉氏家本。此本不載月卿《序》,亦未審穆何所據。疑以傳疑,無從是正。以陳亮去棐世近,姑從所序,仍著棐名。其書前以諸國類次,後以朝聘、征伐、會盟事蹟相近者,各比例而為之說,持論頗為平允。本名《春秋總論》,亮為更此名。元至正中嘗刊於金華。其版久毀,世罕傳本,故朱彝尊《經義考》注曰“已佚”。此本前有中興路儒學教授王顯仁《序》,蓋猶從元刻傳錄者也。

△《春秋左傳要義》·三十一卷(兩江總督採進本)

宋魏了翁撰。亦所輯《九經要義》之一也。其書節錄《注》、《疏》之文,每條之前各為標題,而系以先後次第,與諸經《要義》體例並同。考了翁序李明覆《春秋集義》雲“餘嘗覽諸儒之傳,至本朝先正,謂此為經世之大法、傳心之要典,餘懼益深。乃裒萃以附於《經》,尚慮觀書未廣,擇理未精,故未敢輕出。

李君乃先得我心而為是書”云云,是了翁亦嘗裒輯眾說以注《春秋》,其書未就,而其所取於《注》、《疏》者則尚見於是編。凡《疏》中日月名氏之曲說煩重瑣屑者,多刊除不錄。而名物度數之間,則削繁舉要,本末燦然。蓋左氏之書,詳於典制,三代之文章禮樂,猶可以考見其大凡。其遠勝《公》、《穀》,實在於此。了翁所輯,亦可謂得其要領矣。原本六十卷,朱彝尊《經義》考注曰“未見”。

此本僅存三十一卷,末有萬曆戊申中秋後三日龍池山樵彭年《手跋》一篇,稱“當時鏤帙不全,後世無原本可傳。甘泉先生有此書三十一卷,藏之懷古閣中,出以相示,因識數言於後。”則亦難覯之本矣。然甘泉為湛若水之號,若水登弘治乙丑進士,至萬曆戊申凡一百四十年,不應尚在。彭年與文徵明為姻家,王世貞序其詩集,稱年死之後,家人鬻其遺稿,則萬曆末亦不復存。且《九經要義》皆刪節《注》、《疏》,而《跋》稱其訂定精密,為先儒所未論及,尤不相合。

疑殘本偶存,好事者偽為此《跋》,而未核其年月也。

△《春秋分紀》·九十卷(兩淮馬裕家藏本)

宋程公說撰。公說字伯剛,號克齋,丹稜人,居於宣化。年二十五登第,官邛州教授。吳曦之亂,棄官攜所著《春秋》諸書匿安固山中修之。甫成而卒,年僅三十七。是書前有開禧乙丑《自序》,淳祐三年,其弟公許刊於宜春。凡《年表》九卷、《世譜》七卷、《名譜》二卷、《書》二十六卷、《周天王事》二卷、《魯事》六卷、《大國世本》二十六卷、《次國》二卷、《小國》七卷、《附錄》三卷。其《年表》則冠以周及列國,而後夫人以下與執政之卿皆各為一篇。其《世譜》則王族、公族以及諸臣每國為一篇,魯則增以婦人名、仲尼弟子。而燕則有錄無書,蓋原闕也。《名譜》則凡名著於《春秋》者分五類列焉。《書》則曆法、天文、五行、疆理、禮樂、征伐、職官七門。其周、魯及列國《世本》以及《次國》、《小國》、《附錄》則各以《經》、《傳》所載分隸之。條理分明,敘述典贍。所採諸儒之說與公說所附《序論》,亦皆醇正。誠讀《春秋》者之總彙也。明以來其書罕傳,故朱彝尊《經義考》注曰“未見”。顧棟高作《春秋大事表》,體例多與公說相同。棟高非剽竊著書之人,知其亦未見也。此本出自揚州馬曰璐家,與《通考》所載卷數相合。內宋諱猶皆闕筆,蓋從宋刻影鈔者。劉光祖作公說《墓誌》,稱所作尚有《左氏始終》三十六卷、《通例》二十卷、《比事》十卷。是殆刻意於《左氏》之學者。宋自孫復以後,人人以臆見說《春秋》。惡舊說之害己也,則舉三《傳》義例而廢之。又惡《左氏》所載證據分明、不能縱橫顛倒,惟所欲言也,則並舉《左傳》事蹟而廢之。譬諸治獄,務毀案牘之文,滅佐證之口,則是非曲直乃可惟所斷而莫之爭也。公說當異說坌興之日,獨能考核舊文,使本末源流犁然具見,以杜虛辨之口舌,於《春秋》可謂有功矣。

△《春秋講義》·四卷(永樂大典本)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頁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hxsk.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