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史·藝文志》載黃佐《革除遺事》六卷,當即此書。然佐書實有本紀,其所自撰序可考。
又鬱袞《革朝遺忠錄》別載《佐序》,稱舊本繁文,今皆芟之,定為七卷。是知十六卷之《革除遺事》,乃佐之全書。此則佐所自節之本,通《本紀》為七卷。
此本佚其《本紀》,故止有《列傳》六卷也。又原書如姚廣孝諸人皆別為《外傳》。
此則不復分析,其體例亦稍不同。
(案:此本惟存《列傳》,似應入《傳記類》中。然實原有《本紀》而佚之,則仍以雜史論矣。)
△《楚紀》·六十卷(浙江範懋柱家天一閣藏本)
明廖道南撰。道南字鳴吾,蒲圻人。正德辛巳進士。官至翰林院侍講學士,謫徽州府通判,尋復舊職。此書乃道南歸田以後為世宗而作也。世宗以興王繼統。
實受封於楚之安陸府。道南大旨以為太祖平陳理於武昌,實開定鼎之基。世宗復由安陸履帝位,更啟中興之業。故以楚地為受命之符,天心所屬。博採古今,鋪張潤色,為《紀》十有五。曰《皇運》,曰《國基》,曰《徵獻》,曰《懋庸》,曰《崇道》,曰《昭文》,曰《孚諫》,曰《稽謀》,曰《樹節》,曰《經變》,曰《考履》,曰《闡幽》,曰《登績》,曰《穆風》,曰《景則》。每《紀》分內外,內外中又分前後。凡一人一事,與楚稍有所涉者,亦必牽引以入焉。道南於當時頗負文名,此書亦殫十餘年精力。其末卷《景則紀》中,有《原胄》、《敘宗》、《感遇》等篇,詳述己之世系出處,仿《太史公自敘》。蓋隱然自以其書比於《史記》。然其體例蕪雜,援引附會,殊不足觀也。
△《哈密事蹟》·一卷、附《趙全讞牘》·一卷(浙江範懋柱家天一閣藏本)
是編不題書名,亦不著撰人名氏。前載正德中土魯番侵擾哈密,及經略彭澤與王瓊構釁事。又附載經略張海奏議一篇。後載嘉靖間刑部議讞煽誘俺答叛人趙全等九人奏牘。蓋明人雜抄之殘帙也。其序瓊、澤二人事,語皆袒瓊。謂澤因靳貴、陸完納賂於錢寧以求召。後又附《通紀略》一條,則載瓊激錢寧以傾澤。其說自相矛盾,今《明史》從《通紀》之說。其敘趙全之事亦與《明史》無大異同,但曲折差詳。蓋讞牘之於史傳各有體耳。
△《今言》·四卷(兩江總督採進本)
明鄭曉撰。曉有《禹貢圖說》,已著錄。此書補《吾學編》所未備。首有《薛三省序》,稱此書輔《吾學編》而行,猶漢史之外有《西京雜記》與《東觀漢記》。凡三百四十四條,其中為憲言者十之四,為世言者十之二,為事言、品言者十之三,為證言、術言者十之一。蓋據所見聞,隨筆記錄,古雜史之支流也。
△《雲中紀變》·一卷(浙江範懋柱家天一閣藏本)
明孫允中撰。案世宗時有兩孫允中。其一太原人,嘉靖癸未進士,官至應天府丞,事蹟附見《明史·楊允繩傳》。其一即此孫允中,魯府儀衛司人,嘉靖癸未進士,官至山西按察司僉事。嘉靖十二年,大同兵變,殺總兵官李瑾。遣總督侍郎劉源清討之。會巡撫潘仿系賊首以獻,請班師,而源清縱兵大掠城下,五堡遺孽遂盡反。源清圍城久不下,詔奪其職,以張瓚代之。未至而督餉郎中詹榮等已悉捕斬首惡,亂乃定。時議者俱以源清用兵為非。允中前後入城撫定,併力言將士妄殺狀。為源清所惡,以他事劾罷。黃綰奏其功,得復官致仕。因據所目擊,作此書以紀之。大抵皆歸獄源清之詞。末題丁酉八月,乃嘉靖十六年也。
△《遼記》·一卷(浙江汪啟淑家藏本)
明田汝成撰。汝成有《炎徼紀聞》,已著錄。是編載遼東邊事。始於洪武二年,迄於嘉靖十六年,敘事疏略,掛漏至多。又多載未行之奏議,殊不足以資考訂。又三衛之中,惟福餘跨遼而東,泰寧已為遼西境,朵顏則大寧都司地,非遼東地矣。書中詳於朵顏,是疆域且未分明,無論記事矣。
△《龍憑紀略》·一卷(浙江範懋柱家天一閣藏本)
明田汝成撰。是編紀龍州土酋韋應、趙楷、李寰之亂。已見於《炎徼紀聞》中,此其摘出別行之本。
△《行邊紀聞》·一卷(浙江汪啟淑家藏本)
明田汝成撰。前有嘉靖丁巳《顧名儒序》,以書中所載考之,即汝成《炎徼紀聞》也,但闕後論數條。又彼分四卷,此為一卷耳。《名儒序》稱,私寶前帙十載,乃出而梓之。蓋所得乃其初稿。後汝成編次成帙,改易書名。名儒未及見之,故與《炎徼紀聞》至今兩行於世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