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庚辰以後至乙丑破金川門,凡十日,事俱闕焉,疑殘其末數頁也。
△《姜氏秘史》·一卷(浙江汪啟淑家藏本)
明姜清撰。清,弋陽人,正德辛未進士,官至尚寶司少卿。自靖難之後,建文一朝事蹟大抵遺失。是書於故案文集搜輯遺聞,編年紀載。至於地道出亡等事,則未嘗載及。紀錄頗見精核。案《明史稿》例議、辨野史所載建文元年二月燕王來朝、行御道、登陛不拜、為御史曾鳳韶所劾,以為必無之事。而是書載鳳韶劾燕王事,雲本《吉安府志》。又證以南京錦衣百戶潘瑄《貼黃冊》,內載校尉潘安三月二十三日敘撥隨侍燕王,還北平陸坐云云。據此,則來朝明矣。第不知所云潘瑄《貼黃》者,果足徵信否也。又世傳王艮於成祖入城前一日,與胡靖、解縉集吳溥舍,靖、縉陳說慷慨,艮流涕而已,其後獨艮死節。是書載其事而辨之,以為艮家譜載艮以建文辛巳九月卒,上遣黃觀諭祭,未嘗及成祖之來也。其言似乎可據。然革除之際,誅鋤異己,凡效忠於建文者,皆禍及子孫。安知王氏家譜非為宗族之計,諱其死難以自全,未必遽為定論。《明史·艮傳》仍用前說,蓋必有所考也。
△《明良集》·十二卷(浙江範懋柱家天一閣藏本)
明霍韜編。韜字渭先,南海人,正德甲戌進士,官至太子少保、禮部尚書,諡文敏,事蹟具《明史》本傳。是書所錄,凡宋濂《洪武聖政記》一卷,金幼孜《北征前錄》一卷、《後錄》一卷,楊士奇《三朝聖諭錄》三卷,楊榮《北征記》一卷,李賢《天順日錄》一卷,李東陽《燕對錄》一卷。韜《後序》但稱若宋濂、金幼孜、楊士奇、李賢、李東陽等,而不及楊榮。《又序》雲:赴召過韶,以貽韶守臣鄭騮等。或騮等付梓時增入《北征記》歟。
△《革朝志》·十卷(兩淮鹽政採進本)
明許相卿撰。相卿有《史漢方駕》,已著錄。是編記建文一朝君臣始末。仍用記傳之體,而以門目分褒貶。一曰《君紀》。二曰《闔宮傳》,記后妃、諸王。
三曰《死難列傳》,記方孝孺等四十八人。四曰《死事列傳》,記鐵鉉等四十人。
五曰《死志列傳》,記黃鉞等八人。六曰《死遁列傳》,記彭與明等十六人。七曰《死終列傳》,記王度等三人。八曰《傳疑列傳》,記王璡等十二人。九曰《別傳》,記沐春等六人。十曰《外傳》,記李景隆等二十五人。其說仍主出亡為僧,故有《死遁》一傳。其持論非不正。然革除年號,當時格於祖宗之所廢,不敢遽復。相卿不奏論於朝廷之上,而私著一書以復之,於義反有所未安矣。
△《維禎錄》·一卷、《附錄》·一卷(浙江範懋柱家天一閣藏本)
明陳沂撰。沂字魯南,號小坡,其先鄞人,徙家南京,正德丁丑進士,官至太僕寺卿,“弘治十子”之一也,《明史·文苑傳》附見《顧璘傳》中。是書雜記朝廷典章,及明初故事抄撮而成,殊多疏略。其載景帝時英宗在南宮,有勸為不利者。帝怒,踐其疏地上。後英宗復辟,見疏有踐汙跡。詢知其言,因復景皇帝號。案景帝復號在憲宗成化初,非英宗之事,此類未免失實也。
△《平漢錄》·一卷(戶部尚書王際華家藏本)
明童承敘撰。承敘字漢臣,沔陽人,正德辛巳進士,官至左春坊左庶子。是編紀太祖平陳友諒事。首載宋濂《平江漢頌》一首。次即載《史臣贊》一首。而以《友諒興滅本末》附於其後,謂之《外傳》。
△《茂邊紀事》·一卷(戶部尚書王際華家藏本)
明朱紈撰。紈字子純,長洲人,正德辛巳進士,官至提督浙閩海防軍務、巡撫浙江右副都御史,事蹟具《明史》本傳。此書乃嘉靖十五年紈官四川兵備副使時,與副總兵何卿共平深溝諸砦番,因述其措置始末,作四六文一篇,而各以崖略分注其下。又附以紀事詩五十章,及李鳳翔《靖柔編》、王元正《平蠻或問》各一首,彭汝實等詩二十一首。末有《自跋》,稱此本藏篋中二十年。及開府浙、閩,憂讒畏譏,回思前事,大小一轍,乃萃為卷,錄原行文移足之。蓋紈在閩,以嚴立海禁,為勢家所齮齕,鬱郁不得志,故託此以致意也。卒為眾口所排,飲鴆齎恨。士大夫雖漁利以自肥,然奸民得志,內外交通,海氛不靖者十餘年,生靈塗炭者數千裡。仕閩、浙者鹹以紈盡忠賈禍為戒,無敢復嬰眾怒者。蓋有明朝議,有朋黨而無是非,自其中葉已然矣。
△《革除遺事節本》·六卷(浙江範懋柱家天一閣藏本)
明黃佐撰。佐有《泰泉鄉禮》,已著錄。是書有列傳無本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