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8部分(1 / 4)

,亦未甚遠於是非。“穢史”

之說,無乃已甚之詞乎。李延壽修《北史》,多見館中墜簡,參核異同,每以收書為據。其為《收傳論》雲:“勒成魏籍,婉而有章,繁而不蕪,志存實錄。”

其必有所見矣。今魏澹等之書俱佚,而收書終列於正史,殆亦恩怨並盡而後是非乃明歟。收敘事詳贍,而條例未密,多為魏澹所駁正。《北史》不取澹書,而《澹傳》存其《敘例》。絕不為掩其所短,則公論也。

△《北齊書》·五十卷(內府刊本)

唐李百藥奉敕撰。蓋承其父德林之業,纂緝成書,猶姚思廉之繼姚察也。大致仿《後漢書》之體,卷後各系《論贊》。然其書自北宋以後漸就散佚,故晁公武《讀書志》已稱殘闕不完。今所行本,蓋後人取《北史》以補亡,非舊帙矣。

今核其書,《本紀》則《文襄紀》集冗雜,《文宣紀》、《孝昭紀》論辭重複;《列傳》則九卷、十卷、十一卷、十四卷、十五卷、二十六卷、二十七卷、二十九卷至四十卷俱無《論贊》,二十八卷有《贊》無《論》,十二卷、四十六卷、四十七卷、四十八卷、四十九卷有《論》無《贊》。又《史通》引李百藥《齊書·論魏收》雲:“若使子孫有靈,竊恐未挹高論。”又云:“足以入相如之室,遊尼父之門,志存實錄,詆訐奸私。”今《魏收傳》無此語,皆掇拾者有所未及也。至如《庫狄幹傳》之連及其子士文、《元斌傳》之稱齊文襄,則又掇拾者刊削未盡之辭矣。北齊立國本淺,文宣以後,綱紀廢弛,兵事俶擾,既不及後魏之整飭疆圉,復不及後周之修明法制。其倚任為國者,亦鮮始終貞亮之士,均無奇功偉節,資史筆之發揮。觀《儒林》、《文苑》傳敘,去其已見《魏書》及見《周書》者,寥寥數人,聊以取盈卷帙。是其文章萎疲��諛看噪猓�逃伸妒凡摹⑹費Р患骯湃耍��嗥涫蔽��病H灰淮�送觶�庇兇ㄊ貳5湔輪�馗鎩⒄�輪�檬А⑷瞬鬧�帕櫻�妒嗆跤嗅繆傘N詞擠嗆罄粗��病�

△《周書》·五十卷(內府刊本)

唐令狐德棻等奉敕撰。貞觀中修梁、陳、周、齊、隋五史,其議自德棻發之。

而德棻專領《周書》,與岑文字、崔仁師、陳叔達、唐儉同修。晁公武《讀書志》,稱宋仁宗時出太清樓本,合史館秘閣本,又募天下書而取夏竦、李巽家本,下館閣是正其文字。其後林希、王安國上之。是北宋重校,尚不雲有所散佚。今考其書,則殘闕殊甚,多取《北史》以補亡。又多有所竄亂,而皆不標其所移掇者何卷,所削改者何篇。遂與德棻原書混淆莫辨。今案其文義,粗尋梗概,則二十五卷、二十六卷、三十一卷、三十二卷、三十三卷俱《傳》後無《論》。其傳文多同《北史》,惟更易《北史》之稱周文者為太祖。《韋孝寬傳》連書周文、周孝閔帝,則更易尚有未盡。至《王慶傳》連書大象元年、開皇元年,不言其自周入隋,尤剽取《北史》之顯證矣。又如《韋孝寬傳》末刪《北史》“兄敻”二字,則《韋敻傳》中所云與孝寬並馬者,事無根源。《盧辯傳》中刪去其曾事節閔帝事,則傳中所云及帝入關者,語不可曉。是皆率意刊削,遂成疏漏。至於遺文脫簡,前後疊出,又不能悉為補綴。蓋名為德棻之書,實不盡出德棻。且名為移掇李延壽之書,亦不盡出延壽。特大體未改而已。劉知幾《史通》曰:“今俗所行《周史》,是令狐德棻等所撰。其書文而不實,雅而不檢,真跡甚寡,客氣尤繁。

尋宇文開國之初,事由蘇綽。軍國詞令,皆準尚書。太祖敕朝廷他文,悉準於此。

蓋史臣所記,皆稟其規。柳虯之徒,從風而靡。”案綽文雖去彼淫麗,存茲典實,而陷於矯枉過正之失,乖乎適俗隨時之義。苟記言若是,則其謬愈多。爰及牛弘,彌尚儒雅,即其舊事,因而勒成,務累清言,罕逢佳句。而令狐不能別求他述,用廣異聞,惟憑本書,重加潤色,遂使周氏一代之史,多非實錄。又議其以王劭、蔡允恭、蕭韶、蕭大圜、裴政、杜臺卿之書中有俚言,故致遺略。其詆諆德棻甚力。然文質因時,紀載從實。周代既文章爾雅,仿古制言,載筆者勢不能易彼妍辭,改從俚語。至於敵國詆謗,里巷諺謠,削而不書,史之正體。豈能用是為譏議哉?況德棻旁徵簡牘,意在摭實。故《元偉傳》後於元氏戚屬事蹟湮沒者,猶考其名位,連綴附書,固不可概斥為疏略。《庾信傳論》仿《宋書·謝靈運傳》之體,推論六義源流,於信獨致微辭。良以當時儷偶相高,故有意於矯時之弊,亦可見其不專尚虛辭矣。知幾所雲,非篤論也。晁公武《讀書志》祖述其語,掩為己說。聽聲之見,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章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hxsk.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