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1部分(1 / 4)

(案:註釋諸史之書,皆各從其類。惟《班馬異同》附《漢書》後,以有《漢書》而後考及《史記》,是由《漢書》作也。《兩漢刊誤補遺》附《後漢書》後,後及見前,前尚未及見後也。若茅國縉、蔣之翹之《晉書》,刪改原文。《宋史新編》之屬,非其本書。《五代史補》、《五代史闕文》,亦增益於本書之外。

如斯之類,則均入《別史》焉。)

○正史類存目△《訂正史記真本凡例》·一卷(編修程晉芳家藏本)

舊本題宋洪遵撰。遵,字景嚴,鄱陽人,皓仲子,官至同知樞密院事,諡文安,事蹟具《宋史》本傳。是編載曹溶《學海類編》中。前有《自序》,稱手錄司馬遷《史記》一帙,盡汰去楊惲、褚少孫等所補十篇,並去其各篇中增益之語,而以己所校定者錄於下方。此其書前凡例也。考諸家目錄,皆不載遵有此書。諸家言史學者,如《漢書刊誤》、《新唐書糾謬》、《五代史纂誤》,俱表表於世。

自宋以來,亦從無引及此本者。今觀其所刊正,不盡無理。而云得司馬遷名山所藏真本,與今本核其異同,知其孰為楊惲所增,孰為褚少孫所補,則三洪皆讀書人,斷不謬妄至此。豈有由漢及宋,尚有司馬遷真本藏於山中,遵忽然得之者邪?

其為明季妄人託名偽撰,殆無疑義。且既謂之《凡例》矣,而某篇同、某篇異,某篇自某處至某處刪若干句、某篇某句下刪若干字,直以全書悉載例中,可使人按例而塗乙之,即得真本,無庸更有全書矣。此尤作偽之一證也。

△《史記瑣瑣》·二卷(山東巡撫採進本)

明郝敬撰。敬有《周易正解》,已著錄。黃虞稷《千頃堂書目》載敬《山草堂集》,不詳卷數,亦未見全本。此其集中外篇之第十八種也。取《史記疑義》略為考正訓釋,然多臆撰。如《殷本紀》西伯伐飢國,蓋“黎”、“飢”古字假借,乃雲《書》作“伐黎”,黎,飢色也。《書》曰:“黎民阻飢,為其民失養而吊伐之。”然則黎民於變時雍又當何解?又《周本紀》輕呂之劍謂即赤刀、龍漦謂即龍溺。《項羽本紀》楚歌為激楚之音。皆漫無根據,不足信也。

△《史詮》·五卷(內府藏本)

明程一枝撰。一枝字巢父,休寧人。是編專釋《史記》字句,校考諸本,頗有發明。惟參雜時人評語,頗近鄉塾陋本。體例亦有過於膠固者,如欲據《荀子》、《樂記》刪改《禮書》、《樂書》之類,皆不可據為定論也。

△《班馬異同評》·三十五卷(浙江汪汝瑮家藏本)

宋倪思撰,劉辰翁評。辰翁,字會孟,廬陵人。景定壬戌廷試對策,忤賈似道,置丙第,遂以親老請掌濂溪書院。後召入史館,及除太常博士,皆不就。宋亡後隱居以終。其文集散佚,僅存《四景詩》及《須溪記鈔》,蓋不及十分之一。

今從《永樂大典》裒輯遺篇,始稍成卷帙。惟所評諸書尚傳,此本亦其一也。辰翁人品頗高潔,而文章多涉僻澀。其點論古書,尤好為纖詭新穎之詞,實於數百年前預開明末竟陵之派。此書據文義以評得失,尚較為切實。然於顯然共見者,往往贅論,而筆削微意罕所發明。又倪思原書,本較其文之異同。辰翁所評,乃多及其事之是非,大抵以意斷制,無所考證。既非論文,又非論古,未免兩無所取。楊士奇《跋》,以為臻極精妙,過矣。舊無專刻,僅附倪思書以行。然究為以辰翁之書亂思之書,故有疑《班馬異同》即為辰翁作者。(語詳《班馬異同》條下。)今各著錄,俾兩不相淆焉。

△《史漢方駕》·三十五卷(兩江總督採進本)

明許相卿編。相卿,字臺仲,海寧人,正德丁丑進士,官至兵科給事中,事蹟具《明史》本傳。是編因倪思原本稍為釐訂,改題此名。《陳勝》、《英布》二傳,思書偶遺,此補綴所闕。他如《衛青霍去病傳》附錄諸將,《漢書》別自立傳。與《史記》文不相襲者,思書刪去。此皆掇拾所遺。其先後次第,改從司馬貞《索隱》,亦稍更其序。然所益不及百分之一。惟思書《史記》大書,《漢書》細書,文相連屬,但以字形廣狹為分,頗易混淆。又字旁鉤勒,傳寫尤舛誤。

相卿變其體例。以《史》、《漢》相同者直書行中,不同者分行夾註。凡《史記》有而《漢書》無者,偏列於右;《漢書》有而《史記》無者,偏列於左。條理井然,較思書為勝。所列評語,亦因劉辰翁之本稍為損益,頗不及舊文。又舊文皆標置簡端。相卿意取便覽,或移附句旁,如批點時文之例。反參錯難觀,則未免於不善變矣。

△《五代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章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hxsk.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