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志疑》·四卷(江蘇巡撫採進本)
國朝楊陸榮撰。陸榮有《易互》,已著錄。歐陽修作《五代史》,多仿《春秋》書法。自謂是非之旨,不謬於聖人。然褒貶謹嚴,而事蹟或在所略。故重複舛漏,間亦不免。吳縝作《五代史纂誤》,頗糾其訛。其本久佚,惟《永樂大典》中尚存梗概。今奉詔編纂,始排比成帙。陸榮此編,成於康熙庚子,蓋未睹縝書,故以意研求,摘其疏謬。如《梁太祖本紀》謂洹水之戰,擒李克用子落落,而《家人傳》不載其名。唐昭宗遘難以後,不書立昭宣帝,則《紀》中前後所稱天子,不可辨別。《晉出帝紀》謂馬全節戰於榆林,兩軍俱潰,其一軍不知為誰,又與附錄所載榆林之戰全不相合。瀛州之戰,書梁漢璋敗績、王清戰死,附錄則書漢璋戰死,而不及清。《唐太祖兄弟傳》所載太祖有四弟:克讓、克修、克恭、克寧,而《李嗣昭傳》乃有太祖弟克柔。《唐莊宗諸子傳》謂五子繼岌、繼潼、繼嵩、繼蟾、繼嶢,而《劉後傳》乃多一幼子滿喜。《晉出帝家人傳》漏延煦母楚國夫人丁氏,而《張延澤傳》中乃有之。《漢隱帝家人傳》漏耿夫人,而《楊邠傳》中乃有之。《王景仁傳》以朗王存之子友寧為梁太祖子。《羅紹威傳》以兄守文為弟守文。《白再榮傳》李崧、和凝留鎮州時,契丹已北歸,不應雲隨契丹留。《安重榮傳》謂其祖父皆為刺史,不應雲暴至富貴。《劉昫傳》不應漏修《唐書》。皆頗有考訂。然其餘不過爭文句之繁簡,論進退之當否,毛舉細故,往往失當。大抵惟就本書之中,互相校勘。所引他書,僅茅坤《五代史鈔評》一條,此外更無旁證也。
△《宋史偶識》·三卷(浙江巡撫採進本)
明項夢原撰。夢原,字希憲,秀水人,萬曆己未進士,官至刑部郎中,管河張秋。其書乃讀《宋史》時隨筆摘錄,又他書所見可以參考者附之。間加評斷,亦甚寥寥。蓋當時強授梨棗,以充書帕之本,非有意於著述也。
──右“正史類”七部、八十五卷,皆附《存目》。
(案:凡考注一代之史者,雖工拙有殊,然非淹貫全書,則不能論著。不比語錄之類,人人皆可成編。故撰述者無多,即存目之書亦寥寥可數。)
卷四十七 史部三
○編年類
司馬遷改編年為紀傳。荀悅又改紀傳為編年。劉知幾深通史法,而《史通》分敘六家,統歸二體,則編年、紀傳均正史也。其不列為正史者,以班、馬舊裁,歷朝繼作,編年一體,則或有或無,不能使時代相續,故姑置焉,無他義也。今仍蒐羅遺帙,次於正史,俾得相輔而行。《隋志·史部》有《起居注》一門,著錄四十四部。《舊唐書》載二十九部,並《實錄》為四十一部。《新唐書》載二十九部。存於今者,《穆天子傳》六卷,溫大雅《大唐創業起居注》三卷而已。
《穆天子傳》雖編次年月,類小說傳記,不可以為信史。實惟存溫大雅一書,不能自為門目。稽其體例,亦屬編年。今併合為一,猶《舊唐書》以《實錄》附《起居注》之意也。
△《竹書紀年》·二卷(內府藏本)
案《晉書·束晳傳》:晉太康二年,汲縣人發魏襄王冢,得古書七十五篇。
中有《竹書紀年》十三篇。今世所行題沈約注,亦與《隋志》相符。顧炎武考證之學最為精核,所作《日知錄》中,往往引以為據。然反覆推勘,似非汲冢原書。
考平王東遷以後,惟載晉事;三家分晉以後,惟載魏事。是魏承晉史之明驗。然晉靈公桃園之事,董狐所書,明見《左傳》,孔子稱趙盾為法受惡,足知未改史文。乃今本所載,仍以趙穿蔽獄,則非晉史之舊也。《束晳傳》稱《竹書》夏年多殷,益幹啟位,啟殺之。今本皆無此文。又杜預注《左傳》攜王奸命句,引服虔說,以為伯服,《疏》並引束晳以為伯盤。今本乃有餘臣之說。使《竹書》原有此文,不應二人皆未睹,則非束晳、杜預所見本也。郭璞注《穆天子傳》,引《紀年》七條。以今本核之,相同者三條。璞稱《紀年》而今在注中者三條。璞時不應先有注。且三條併為一條,文亦不屬。其“穆天子見西王母,西王母止之曰:有烏《谷甹》人”一條,今本無之。則非郭璞所見本也。《隋書·經籍志》曰:紀年皆用夏正建寅之月為歲首。今本自入春秋以後,時月並與經同,全從周正,則非隋時所見本也。《水經注》引《竹書》七十六條,皆以晉國紀年,如《春秋》之為魯史。而此本晉國之年皆附周下。又所引“出公六年荀瑤成宅陽”,“梁惠王元年鄴師邯鄲,師次於平陽”,“魏襄王六年秦取我焦”及“齊師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