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3部分(1 / 4)

後。”今本止有《與夢得二帖》,而《道原十一帖》無之。殆後人以《通鑑問疑》別有專本,而削去不載歟。其書雜出於南渡後,恐不無以意損益,未必盡光本旨。而相傳已久,今故與《問疑》並著於錄,以備參考焉。

△《稽古錄》·二十卷(光祿寺卿陸錫熊家藏本)

宋司馬光撰。光既撰《資治通鑑》及《目錄》、《考異》,又有《舉要歷》,有《歷年圖》,有《百官表》。《歷年圖》仍依《通鑑》,起於三晉,終於顯德。

《百官表》止著宋代。是書則上溯伏羲,下訖英宗治平之末,而為書不過二十卷。

蓋以各書卷帙繁重,又《歷年圖》刻於他人,或有所增損,亂其卷帙。故芟除繁亂,約為此編,而諸論則仍《歷年圖》之舊。元祐初表上於朝。陳振孫《書錄解題》曰:越本匯聚諸論於一卷,潭本則分系於各代之後。此刻次第,蓋依潭本,較越本易於循覽。《朱子語錄》曰:《稽古錄》一書,可備講筵宮僚進讀,小兒讀六經了,令讀之,亦好。末後一表,其言如蓍龜,一一皆驗。今觀其諸論,於歷代興衰治亂之故,反覆開陳,靡不洞中得失。洵有國有家之炯鑑,有裨於治道者甚深。故雖非洛學之派,朱子亦不能不重之,足見其不可磨滅矣。南渡以後,龔頤正嘗續其書,今《永樂大典》尚有全本。然是非頗乖於公議,陳振孫深不取之。蓋其心術學問皆非光比,故持論之正亦終不及光也。

△《通鑑外紀》·十卷、《目錄》·五卷(少詹事陸費墀家藏本)

宋劉恕撰。恕,字道原,其先世京兆萬年人。祖受為臨川令,葬於高安,因家焉。《宋史》本傳稱其舉進士入高等,不著何年。考司馬光作此書《序》,稱恕卒於元豐元年九月,年四十七,則當生於明道元年。又稱其登第時年十八,則皇祐元年進士也。初授鉅鹿主簿,尋遷知和州、翁源二縣。會司馬光受詔修《資治通鑑》,奏以恕同司編纂,轉著作郎。熙寧四年以忤王安石乞終養,改秘書丞,仍令就家續成前書,遂終於家。此書乃其臨沒所成也。蓋修《資治通鑑》時,恕欲與司馬光采宋一祖四宗實錄國史為《後紀》,而摭周威烈王以前事蹟為《前紀》。

會遭憂遘疾,右肢痺廢,知遠方不可得國書,《後紀》必不能就。乃口授其子義仲,以成此書,改名曰《外紀》。凡《包羲以來紀》一卷,《夏紀》、《商紀》共一卷,《周紀》八卷,又《目錄》五卷。年經事緯,上列朔閏天象,下列《外紀》之卷數,悉與司馬光《通鑑目錄》例相同。金履祥作《通鑑前編》,詆其好奇。今觀其書周成王元年丙戌,稱周公攝王之元年,越七年癸巳,始稱成王元年,則是周公殆類新莽之為矣。又稱魯惠公為隱公娶於宋,見其女好而自納之,生桓公,是惠公先有衛宣之醜。如斯之類,頗為不經。又如齊桓觀龍,殆如戲劇;熊渠射虎,何預勸懲。雖曰細大不捐,亦未免貪多務得。履祥所論,未可謂之吹求。

然《外紀》於上古之事,可信者大書,其異同舛誤以及荒遠茫昧者,或分注,或細書,未嘗不具有別裁。《目錄》於共和以後據《史紀年表》編年,共和以前皆謂之疑年,不標歲陽、歲陰之名,並不縷列其數,亦特為審慎。且其《自序》稱陶潛豫為《祭文》,杜牧自撰《墓誌》,夜臺甫邇,歸心若飛,不能作《前後紀》而為《外紀》。他日書成,公為《前後紀》,則可刪削《外紀》之繁冗而為《前紀》,以備古今一家之言云雲。則恕作此書,特創為草稿,儲材備用,如《通鑑》之有《長編》,以待司馬光之刊定耳。履祥不察當日書局編纂之例,遽加輕詆,操之未免已蹙矣。

△《皇王大紀》·八十卷(浙江範懋柱家天一閣藏本)

宋胡宏撰。宏字仁仲,號五峰,崇安人,安國之季子也。以蔭補承務郎。紹興中嘗上書忤秦檜,久不調。檜死,始召用,辭疾不赴。事蹟附載《宋史·儒林傳·胡安國傳》中。是書成於紹興辛酉,紹定間嘗宣取入秘閣。所述上起盤古,下迄週末。前二卷皆粗存名號事蹟。帝堯以後,始用《皇極經世》編年,博採經傳,而附以論斷。陳振孫《書錄解題》嘗譏其誤取《莊子》寓言,及敘邃古之初,無徵不信。然古帝王名號可考,統系斯存,典籍相傳,豈得遽為刪削。至其採摭浩繁,雖不免小有出入,較之羅泌《路史》,則切實多矣,未可以一眚掩也。朱彝尊《曝書亭集》有是書《跋》,稱近時鄒平馬驌撰《繹史》,體例頗相似。疑其未見是書,正可並存不廢。今考驌書多引《路史》,而不及《皇王大紀》一字。

彝尊以為未見,理或有然。至於此書體用編年,《繹史》則每事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章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hxsk.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