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1部分(2 / 4)

於斯,其說較他家為確,務與立異,反至於不中理也。然出入者不過此數條,其餘則皆詮釋簡明,詞約理該,終非胡文炳等所可及焉。

△《中庸指歸》·一卷、《中庸分章》·一卷、《大學發微》·一卷、《大學本旨》·一卷(浙江巡撫採進本)

宋黎立武撰。立武字以常,新喻人。鹹淳中舉進士第三,仕至軍器少監,國子司業。宋亡不仕,閒居三十年以終。立武官撫州時校文,舉吳澄充貢士,故澄志其墓,自稱曰門人。又稱立武官秘省時,閱官書,愛二郭氏《中庸》。郭遊程門,新喻謝尚書仕夷陵,嘗傳其學。將由謝溯程以嗣其傳,故言《大學》、《中庸》等書間與世所崇尚者異義。蓋《中庸》之學傳自程子,後諸弟子各述師說,門徑遂岐。遊酢、楊時之說為朱子所取,而郭忠孝《中庸說》以中為性、以庸為道,亦云程子晚年之定論。立武《中庸指歸》,皆闡此旨。至其《中庸》分章,則以“天命之謂性”以下為一章,“仲尼曰”以下為二章,“君子之道費而隱”

以下為三章,“道不遠人”以下為四章,“君子素其位而行”以下為五章,“君子之道,闢如行遠”以下為六章,“鬼神之為德”以下為七章,“哀公問政”以下為八章,“誠者天之道也”以下為九章,“惟天下至誠”以下為十章,“誠者自成”以下為十一章,“大哉聖人之道”以下為十二章,“仲尼祖述堯舜”以下為十三章,“惟天下至聖”以下為十四章,“《詩》曰:衣錦尚絅”以下為十五章。皆發明郭氏之旨,所言亦具有條理。其《大學》則《發微》一卷,謂曾子傳道在一貫,悟道在忠恕,造道在《易》之《艮》。大旨以止至善為歸,而以誠意為要。《本旨》一卷,仍用古本,皆以為曾子之書,不分《經》、《傳》,而以所稱曾子為曾晳之言。要其歸宿,與程、朱亦未相牴牾,異乎王守仁等借古本以伸己說者也。惟其謂《中庸》、《大學》皆通於《易》,列圖立說,絲連繩貫而排之,則未免務為高論耳。此四書本合編,前有大德八年趙秉政《序》。其先《中庸》後《大學》,蓋亦從《禮記》原次。此本從今本《四書》之序,移《大學》於《中庸》前,而以秉政之《序》介於四書之間,殊失本旨。今釐正之,還其舊第焉。

△《四書纂疏》·二十六卷(內府藏本)

宋趙順孫撰。順孫字格菴,括蒼人。考《黃溍集》有順孫《阡表》,曰:“自考亭朱子合四書而為之說,其微詞奧旨散見於門人所記錄者,莫克互見。公始採集以為《纂疏》。蓋公父少傅魏公雷,師事考亭門人滕先生璘,授以《尊所聞集》。公以得於家庭者溯求考亭之原委,《纂疏》所由作也。”則順孫距朱子三傳矣。故是書備引朱子之說,以翼《章句集註》。所旁引者惟黃榦、輔廣、陳淳、陳孔碩、蔡淵、蔡沈、葉味道、胡泳、陳植、潘柄、黃士毅、真德秀、蔡模一十三家,亦皆為朱子之學者,不旁涉也。鄧文原作胡炳文《四書通序》,頗病順孫此書之冗濫,炳文亦頗摘其失。然經師所述,體例各殊。注者詞尚簡明,疏者義存曲證。順孫書以《疏》為名,而《自序》雲“陪穎達、公彥後”,則固疏體矣。繁而不殺,於理亦宜。文原殆未考孔、賈以來之舊式,故少見而多怪歟?

△《大學疏義》·一卷(浙江巡撫採進本)

宋金履祥撰。履祥有《尚書考注》,已著錄。履祥籍隸蘭溪,於王柏為同郡,故受業於王柏。然柏之學,其詆譭聖經,乖方殊甚。履祥則謹嚴篤實,猶有朱子之遺。初,朱子定《大學章句》,復作《或問》以申明之。其後《章句》屢改,而《或問》則不復改,故前後牴牾,學者猶有所疑。履祥因隨其章第,作《疏義》以暢其旨,並作《指義》一篇以括其要,柳貫嘗為之序。朱彝尊《經義考》於二書皆注“未見”,但據《一齋書目》著於錄。此本為金氏裔孫所刊,蓋出於彝尊《經義考》之後。然僅存此《疏義》一卷,其《指義》及貫《序》則並佚之矣。

書中依文銓解,多所闡發。蓋仁宗延祐以前尚未復科舉之制,儒者多為明經計,不為程試計,故其言切實,與後來時文講義異也。

△《論語集註考證》·十卷、《孟子集註考證》·七卷(浙江巡撫採進本)

宋金履祥撰。後有《自跋》,謂:“古書之有注者,必有疏。《論、孟考證》即《集註》之疏。以有《纂疏》,故不名《疏》。而文義之詳明者,亦不敢贅。

但用《經典釋文》之例,表其疑難者疏之。”其書於朱子未定之說,但折衷歸一。

於事蹟典故,考訂尤多。蓋《集註》以發明理道為主,於此類率沿襲舊文,未遑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頁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hxsk.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