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編專紀崇禎時流寇,迄於明亡,分為十二篇,曰《澠池渡》,曰《車箱困》,曰《真寧恨》,曰《朱陽潰》,曰《黑水擒》,曰《穀城變》,曰《開縣敗》,曰《汴渠墊》,曰《通城擊》,曰《監亭誅》,曰《九江哀》,曰《虞淵沉》。每篇後加以論斷。其《虞淵沉》一篇,皆記明末災異,與篇名不相應。考朱彝尊《曝書亭集》有此書《跋》雲:“梅村以順治壬辰舍館嘉興之萬壽宮,輯《綏寇紀略》。久之,其鄉人髮雕。是編僅十二卷而止,《虞淵沉》中下二卷未付棗木傳刻。《明史》開局,求天下野史,盡上史館,於是先生是本出。予抄入《百六叢書》。歸田之後,為友人借失”云云。意者明末降闖勸進諸臣,子孫尚存,故當時諱而不出歟。此本為康熙甲寅鄒式金所刻,在未開史局之前。故亦闕《虞淵沈》中下二卷。而彝尊所輯《百六叢書》為人借失者,雖稱後十八年從吳興書賈購得,今亦不可復見。此二卷遂佚之矣。彝尊又稱其書以三字標題,仿蘇鶚《杜陽雜編》、何光遠《鑑戒錄》之例。考文章全以三字標題,始於繆襲《魏鐃歌詞》,鶚、光遠遂沿以著書。偉業敘述時事,乃用此例,頗不免小說纖仄之體。其迴護楊嗣昌、左良玉,亦涉恩怨之私,未為公論。
然記事尚頗近實,彝尊所謂聞之於朝,雖不及見者之確切,而終勝草野傳聞,可資國史之採輯。亦屬公論也。
△《明史紀事本末》·八十卷(通行本)
國朝谷應泰撰。應泰,字賡虞,豐潤人,順治丁亥進士,官至浙江提學僉事。
其書仿袁樞《通鑑紀事本末》之例,纂次明代典章事蹟。凡八十卷,每卷為一目。
當應泰成此書時,《明史》尚未刊定,無所折衷。故紀靖難時事,深信《從亡》、《致身》諸錄,以惠帝遜國為實;於滇黔遊跡,載之極詳,又不知懿安皇后死節,而稱其青衣矇頭,步入成國公第;俱不免沿野史傳聞之誤。然其排比纂次,詳略得中,首尾秩然。於一代事實,極為淹貫。每篇後各附論斷,皆仿《晉書》之體,以駢偶行文,而遣詞抑揚,隸事親切,尤為曲折詳盡。考邵廷采《思復堂集·明遺民傳》,稱山陰張岱嘗輯明一代遺事為《石匱藏書》。應泰作《紀事本末》,以五百金購請,岱慨然予之。又稱明季稗史雖多,體裁未備,罕見全書。惟談遷《編年》、張岱《列傳》兩傢俱有本末,應泰並採之以成紀事。據此,則應泰是編,取材頗備,集眾長以成完本。其用力亦可謂勤矣。
△《滇考》·二卷(浙江巡撫採進本)
國朝馮蘇撰,蘇,字再來,臨海人,順治戊戌進士,官至刑部侍郎。是書乃康熙元年蘇為永昌府推官時作。凡一切山川人物物產,皆削不載。惟自莊蹻通滇,至明末國初,撮其沿革之舊跡,治亂之大端,標題記述,為三十七篇。每事皆首尾完具,端緒分明,非採綴瑣聞,條理不相統貫者比。其名似乎輿記,其實則紀事本末之體也。其中《建文遯跡》一篇,雖不免沿《致身錄》之說。至其《徵麓川三宣六慰》、《鎮守太監議開金沙江》諸篇,皆視史傳為詳。且著書之時,距今僅百餘年。所言形勢,往往足以資考證。愈於標題名勝,徒供登臨吟詠者多矣。
△《繹史》·一百六十卷(通行本)
國朝馬驌撰。驌有《左傳事緯》,已著錄。是編纂錄開闢至秦末之事。首為《世系圖》、《年表》,不入卷數。次《太古》十卷,次《三代》二十卷,次《春秋》七十卷,次《戰國》五十卷,次《別錄》十卷。仿袁樞《紀事本末》之例,每一事各立標題,詳其始末。惟樞書排纂年月,鎔鑄成篇。此書則惟篇末論斷,出驌自作。其事蹟皆博引古籍,排比先後,各冠本書之名。其相類之事則隨文附註,或有異同訛舛,以及依託附會者,並於條下疏通辨證。與朱彝尊《日下舊聞》義例相同。其《別錄》則一為《天官》,二為《律呂通考》,三為《月令》,四為《洪範五行傳》,五為《地理志》,六為《詩譜》,七為《食貨志》,八為《考工記》,九為《名物訓詁》,十為《古今人表》。蓋以當諸史之表志。其九篇亦薈稡諸書之文,惟《古今人表》則全仍《漢書》之舊。以所括時代與《漢書》不相應,而與此書相應也。雖其疏漏牴牾,間亦不免,而蒐羅繁富,詞必有徵,實非羅泌《路史》、胡宏《皇王大紀》所可及。且史例六家,古無此式。與袁樞所撰均可謂卓然特創,自為一家之體者矣。
△《左傳紀事本末》·五十三卷(浙江巡撫採進本)
國朝高士奇撰。士奇有《春秋地名考略》,已著錄。此書因章衝《左傳事類始末》而廣之。以列國事蹟,分門件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