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易通》·十卷(浙江巡撫採進本)
國朝浦龍淵撰。龍淵字潛夫,吳縣人。嘗佐洪承疇幕,以承疇薦,授城步縣知縣。其書名《易通》者,謂六爻之義本一理,四聖之旨本一貫,自說《易》者解以己意,遂致卦辭不通於《象》辭,下卦之辭或不通於上卦之辭。故六十四卦各立論發揮,於卦義、爻義或逐條剖析,或連類推闡,務使相通而後已。其說不為無見。然卦爻之義宛轉相通,亦猶一人之身,脈絡孔穴宛轉相通也。必從一脈以通百脈,由一穴以通百穴,則必有所隔礙於其際。故龍淵所說,有時而融洽,亦不免有時而穿鑿。至既欲牽合於理學,又欲比附於史事,縱橫曼衍,辨而太華,是又作論之才,非詁經之體也。
△《周易辨》·二十四卷(浙江吳玉墀家藏本)
國朝浦龍淵撰。茲編因《繫辭》“包犠氏王天下”之文,遂謂六十四卦無一非帝王師相之事,乃明主良臣所以致太平之書。因《乾卦》“六位時成”之文,謂六爻中君臣上下各有攸司。周公分位繫辭,正名定分,皆取諸此。歷來一切圖書、象數、卦變等說,皆略而不論。夫人事準乎天道,治法固《易》理之所包。
然謂帝王師相之學當求於《易》則可,謂《易》專為帝王師相作則主持太過矣。
朱彝尊《經義考》載此書作二十八卷。此本少四卷,疑亦《經義考》傳寫之誤也。
△《周易義參》·六卷(浙江巡撫採進本)
國朝於琳撰。琳,平湖人。茲編皆因仍舊說,依文訓釋,罕所發明。末列三十三圖,亦皆剿襲舊圖而小變其貌。其自作者,如《在天成象圖》,以日星霞露虹左列為陽,以月漢風霜雪右列為陰,而以雲雨雷電雹霧居中為兼陰陽,殊為無理。《在地成形圖》,以水金山右列為柔,土火石左列為剛,木絲穀鹽並列於中為兼柔剛,尤不可解。而《成男成女圖》作⊙○之形,《一陰一陽謂之道圖》又作○=●形,益怪誕矣。
△《身易實義》·五卷(浙江巡撫採進本)
國朝沈廷勱撰。廷勱字克齋,嘉興人。康熙中由副貢生授欒城縣知縣,官至商州知州。是書一以程朱為宗,凡宋明諸儒稱引程朱之說者,摭拾無遺,其別有發明者,概屏弗錄。前有《自序》雲:“以心言《易》,未若以身體《易》之為實。以身體《易》,又必以《易》見諸用之為實。”故名其書為《身易實義》雲。
△《河圖洛書原舛編》·一卷(浙江巡撫採進本)
國朝毛奇齡撰,奇齡有《仲氏易》,已著錄。《河圖》、《洛書》,辨者既非一家,駁者亦非一說。奇齡謂今之《河圖》即大衍之數,當名《大衍圖》,而非古所謂《河圖》。今之《洛書》則太乙行九宮之法,亦非《洪範九疇》。既著其說於前,更列其圖於後。其排擊異學,殊有功於經義。顧其所列之圖又復自生名例,轉起葛藤。左右佩劍,相笑無休。是仍以鬥解鬥,轉益其鬥而已矣。
△《易宗集註》·十二卷(兩江總督採進本)
國朝孫宗彝撰。宗彝,高郵人。是書成於康熙庚申。以象、數、理各有宗,因象而測其數,因數而測其理,而所宗者以中為主。故卷首冠以《中論》三篇。
其說謂《河圖》、《洛書》五皆居中。中,五象之宗也。五,數之中也。中,理之宗也。故名《易宗》。案《易》所言“中”,皆指中畫,過與不及,皆因象示戒,則謂《易》為用中,未始不可。然必執《河圖》、《洛書》之五位以為用中之本,則橫生枝節,附會經義矣。注中於變爻、變卦及反對、互體之義獨詳,而卷首兼論歲運。其學蓋出於黃道周而參以他說小變之。中間詆斥先儒,殊為已甚。
又每節之下必注“宗彝曰”,雲以擬《象傳》,尤無謂也。
△《周易清解》(無卷數,浙江巡撫採進本)
國朝江見龍撰。見龍字壽水,杭州人。康熙中諸生。其說《易》,主象與理而略於數。如解《屯》六四四止而初動,有“班如”之象。《大壯》九三“用壯”、“用罔”之故。《旅》六二“得童僕”為得三爻。此類凡數十條,皆於《經》、《傳》有裨。惟《經》前《傳》後,次序昭然。漢晉以來,或亦析《傳》以附《經》,從無後《經》而先《傳》。見龍乃移《繫辭》、《說卦》、《雜卦》、《序卦》於《上、下經》之前,分為二卷,名曰《孔子讀易傳》。則欲尊孔子而不知所以尊矣。
△《周易本義述蘊》·四卷(江蘇巡撫採進本)
國朝姜兆錫撰。兆錫字上均,丹陽人。康熙庚午舉人,乾隆初薦充三禮館纂修官。是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