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部分(1 / 4)

△《周易集解增釋》·八十卷(浙江巡撫採進本)

國朝張仁浹撰。仁浹,秀水人。是書前有乾隆戊辰《自序》。首八卷載諸儒傳授及王氏《略例》、朱子《啟蒙》,九卷以後始釋經文。其說惟以朱子《本義》為主,故《本義》與經文一例大書,而雜取前儒諸說合於《本義》者著於下,如程《傳》之類。與朱子異義者偶附一二,不以為例。蓋名為釋《經》,實則釋《本義》也。其首列引用姓氏,特升朱子於漢儒之前,題曰“先賢”,以示尊崇之義。然所列先賢三人,一曰卜子,實則張弧之《易》。一曰左氏。考丘明於《易》未有成書,亦不知其何以特列。至周、程、張、邵五子則雜於先儒之中,以時代為序。考邵子為《易》外別傳,張子於二程亦尚為友教。至於朱學本程,程學本週,源流燦然,抑周、程而獨尊朱,似非朱子所樂受。又謂張弧優於周、程,恐亦非周、程所甘矣。

△《周易曉義》·九卷(江蘇巡撫採進本)

國朝唐一麟撰。一麟,宜興人。由貢生官江寧府學訓道。是書成於乾隆戊辰。

大旨主於義理,與《本義》不甚異同,惟不取朱子卦變之說。

△《易例舉要》·二卷(浙江巡撫採進本)

國朝吳鼎撰。鼎字尊彝,號易堂,金匱人。乾隆辛未薦舉經學,授國子監司業,官至翰林院侍講學士,後降補侍講。《易》有義例,《繫辭傳》、《說卦傳》已括其要。是書仿御纂《周易折中》卷首義例,而益加推衍。上卷多輯先儒之說,下卷多出己意,凡一百四十八條。書中惟不及互卦、卦變二義。其《自序》雲:“已詳《中爻考》、《卦變考》中。”今書中不載《中爻》、《卦變》二考,或別有成書歟?

△《十家易象集說》·九十卷(大學士于敏中家藏本)

國朝吳鼎撰。是編採宋俞琬、元龍仁夫、吳澄、胡一桂、明來知德、錢一本、唐鶴徵、高攀龍、郝敬、何楷十家之說。其論辨去取,別為《附錄》十卷。蓋以漢唐舊說略備於李鼎祚《周易集解》,宋儒新義略備於董楷《周易會通》,惟元明諸解則未有專匯一書者,因裒此十家以繼二書之後。大旨主於明象,其論六十四卦之對體、覆體、《雜卦傳》非錯簡,出於來《易》者為多雲。

△《周易井觀》·十二卷(編修吳壽昌家藏本)

國朝周大樞撰。大樞字元木,號存吾,山陰人。乾隆壬申舉人,官平湖縣教諭。此編論天地之數,謂與大衍相符,必漢儒遞相傳授以及康成。是以古來說《易》並無先天八卦,故不取邵子所傳圖位。蓋先天八卦,即從所稱《後天圖》演出,不過取其一畫交易則各成《乾》、《坤》,乃道家抽《坎》填《離》之說,不合聖經之旨也。於六十四卦則尊《離》重《震》,各為之解。為圓圖以應一歲節候之數,為方圖以應三才旋轉之象。以《雜卦傳》為孔子之序《易》,取文王所序卦而雜之他卦,皆用文王覆卦。至《大過》而後,獨不覆焉。終之以剛決柔,與卦首之《乾》相接,即無《大過》之道,作《雜卦傳三十六宮圖》以差次之。

又創為兼兩卦,每六畫履之,則為十二畫,仍可併為六畫,以盡《易》之變化。

他如用九、用六、四象、八卦以及蓍策、占驗諸說,俱博綜眾論,斷以己意。惟引“性空真火、性火真空,火愈分愈多,愈興愈有”云云,頗涉二氏之旨焉。

△《大易近取錄》(無卷數,浙江巡撫採進本)

國朝邵晉之撰。晉之字敘階,號檀波,仁和人。乾隆丙子舉人。其大旨以朱子《本義》有有注而可疑者,有可疑而無注者,偶有所見,即以己意補之。其曰《近取》者,《自序》謂:“遠取諸物,必俟宏通該博之士,而近取諸身,則人莫不有身也。”首列《卦圖初參》,自謂所得者淺,或將來更有所見,故以《初參》為名。次《大凡發明》,乃著書之義例。其所詮釋,多切人事。《自序》雲:“館海州三閱月而成,傳之家塾,為子弟求釋字義者觀之雲。”

△《周易觀瀾》(無卷數,山東巡撫採進本)

國朝喬大凱撰。大凱字頤庵,濟寧州人。乾隆癸酉舉人。此書每彖爻之下皆先列《本義》、程《傳》,次列諸儒舊說,而以己意折衷之。其所採掇,不出習見之書。間有自出新義者,如謂“《乾》之《彖辭》不設象,《坤》則曰利牝馬之貞。《乾》無分於先後,無擇於西南東北,《坤》則不然,為天道、地道,陽全、陰半之分”云云,為先儒之所未發。然亦隨文生義之說,《彖》不說象,不止《乾》一卦也。

△《易經觀玩篇》(無卷數,山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章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hxsk.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