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部分(2 / 4)

西巡撫採進本)

國朝朱宗洛撰。宗洛字紹川,無錫人。乾隆庚辰進士,官天鎮縣知縣。是編《凡例》謂用費直本,然其書每卦畫六爻於前,而分書“初九”“九二”等字於爻畫之中。右列爻辭,左列《小象》,而後列卦辭及《彖傳》。至《文言》、《大象》則另錄置《繫辭》前。則是宗洛自定本,非費直本矣。宗洛酷信圖書,故其解經多引《參同契》為說。其《序卦圖說》亦主五行、納甲。其《雜卦圖說》以為即古《歸藏易》,孔子附之《易》末,如錄《詩》之有《商頌》,亦無所據也。

△《易解拾遺》·七卷、附《周易句讀讀本》·二卷(湖南巡撫採進本)

國朝周世金撰。世金字仲蘭,衡山人。是書成於乾隆辛巳。大旨以數言《易》,卷一、卷二衍《河圖》、《洛書》、先天、後天之說,務拔奇於舊說之外。卷三、卷四、卷五為《觀玩四法》,各系以圖解。卷六解《易》象、卦宮及標舉《繫辭》、《說卦》、《雜卦》要義。卷七又別為十九卦解。據目尚有詩一首,呈一篇,而有錄無書,蓋繕寫佚之矣。後附《周易句讀讀本》,《上、下經》各注“句讀”

字,《繫辭》以下則但以黑白圈分章段。其《自序》謂句讀有訛則《經》旨皆晦,故為此本以正之雲。

△《周易集註》·十一卷、《圖說》·一卷(陝西巡撫採進本)

國朝王琬撰。琬,渭南人。是書成於乾隆乙酉。《自序》稱年八十有一,蓋積一生之力為之也。其論來知德列《太極圖》於《河圖》前,所圖黑白各半,明是陰陽,不得謂之太極。論《洛書》無關於畫卦,《繫辭》並舉圖書,猶之並舉蓍龜,不過帶言。論伏羲八卦次序及六十四卦次序,並改邵子之右陽左陰為左陽右陰,以合於逆數。論伏羲六十四卦方位,既有圓圖,則方圖可以不作。論文王八卦次序,即“帝出乎震”一節,不得當以“《乾坤》六子”一節。論羲文二圖並無對待流行之分,不過一明二氣,一明五行。論“《易》有太極”一節,即生蓍之數,觀不言天地萬物有太極,而言《易》有太極,可得其旨。論來知德所謂錯卦,即橫反對卦,所謂綜卦,即豎反對卦,不必添立名目。論《本義·筮儀》第一變歸奇之策,通掛一數,不五則九,二三變去第一變所掛之一而不用,惟於本數策中掛一策,仍復合而通數其奇,是以四八與初之五九不同。來知德謂第一變不通掛一數,所見為是。然謂二三變並不掛一,則少象三一營,止三營而非四營矣。惟第一變掛一而歸奇,不必通掛一數,二三變即用第一變所掛之一而歸奇,亦不必通掛一數,斯皆不四則八,無所謂不五則九也。其大旨雖亦糾繞圖學,然所說均自出新意,亦可備一解。惟以《十翼》兼《象辭》、爻辭數之,未免於古無稽。其解《經》亦皆敷衍成文,殊乏精義。蓋所注意惟在圖說而已。

△《易準》·四卷(浙江巡撫採進本)

國朝曹庭棟撰。庭棟字六吉,嘉善人。是書為圖學而作。一卷《河圖》,二卷《洛書》,三卷《大衍圖》,四卷《蓍法》。其於《河圖》改中宮十點之舊,於《洛書》信鳳來道士之傳。通《洛書》大衍之說於《易》,更分掛扐揲之法於蓍,又皆圖學中後起之說矣。

△《易圖疏義》·四卷(江蘇巡撫採進本)

國朝劉鳴珂撰。鳴珂字伯容,蒲城人。是書因《周易啟蒙》、《本圖書》、《原卦畫》二篇之說而疏通其義。其稍有異同者,《大傳》“河出圖,洛出書,聖人則之”,謂“聖人”兼指羲文,非專雲伏羲;至“則之”之義,既取邵子加一倍法,則如朱子之說可自六十四而加之,以至無窮矣。乃復謂六十四卦之畫,限以六位,為三才之義;又不知乾一兌二之數出於小橫圖,而以為邵子逐爻漸生之說與之天然吻合:皆未免彌生繳繞。其解《易》逆數也,謂自震一陽曆離、兌二陽至乾三陽,左旋而順。自兌一陰曆坎、艮二陰至坤三陰,左旋而逆。以乾一兌二之序推之,則陽進陰退,皆為逆數,則較邵、朱之說頗為貫穿。然亦《易》外之旁義。至於本來知德之說,以羲《易》為錯,文《易》為綜,益強生區別矣。

△《易見》·九卷(江蘇巡撫採進本)

國朝貢渭濱撰。渭濱字羨溪,丹陽人。是書前列《易序傳》,序諸儒姓氏、《易》學源流,邵子、程子、朱子綱領及《筮儀五贊》、《經傳音釋》、《本義異同》、《程傳異同》,不入卷數。末附《啟蒙大旨》,亦不入卷數。其解《經》以《本義》為宗,而雜錄先儒舊說以足之,然往往曲相遷就。如《坤彖》“先迷後得主”,以《文言》“後得主而有常”考之,應以主為句,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頁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hxsk.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