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取其補偏救弊之心可也。
△《詩總聞》·二十卷(內府藏本)
宋王質撰。質字景文,興國人。紹興三十年進士。官至樞密院編修,出通判荊南府,改吉州。周亮工《書影》以為宋末人,蓋考之未審也。亮工又稱是書世久無傳,謝肇淛始錄本於秘府。後肇淛諸子盡賣藏書,為陳開仲購得,乃歸諸亮工。則其不佚者僅矣。其書取《詩》三百篇,每篇說其大義,復有《聞音》、《聞訓》、《聞章》、《聞句》、《聞字》、《聞物》、《聞用》、《聞跡》、《聞事》、《聞人》,凡十門。每篇為《總聞》,又有《聞風》、《聞雅》、《聞頌》冠於“四始”之首。南宋之初,廢《詩序》者三家,鄭樵、朱子及質也。
鄭朱之說最著,亦最與當代相辨難。質說不字字詆《小序》,故攻之者亦稀。然其毅然自用,別出新裁,堅銳之氣,乃視二家為加倍。自稱覃精研思幾三十年,始成是書。淳祐癸卯,吳興陳日強始為鋟板於富川。日強《跋》稱其“以意逆志,自成一家”,其品題最允。又稱其“刪除《小序》,實與文公朱先生合”,則不盡然。質廢《序》與朱子同,而其為說則各異。黃震《日鈔》曰“雪山王質、夾漈鄭樵始皆去《序》言《詩》,與諸家之說不同。晦庵先生因鄭公之說,盡去美刺,探求古始,其說頗驚俗。雖東萊先生不能無疑”云云,言因鄭而不言因王,知其趣有不同矣。然其冥思研索,務造幽深,穿鑿者固多,懸解者亦復不少。故雖不可訓,而終不可廢焉。
△《詩集傳》·八卷(通行本)
宋朱子撰。《宋志》作二十卷。今本八卷,蓋坊刻所並。朱子注《易》,凡兩易稿。其初著之《易傳》,《宋志》著錄。今已散佚,不知其說之同異。注《詩》,亦兩易稿。凡呂祖謙《讀詩記》所稱“朱氏曰”者,皆其初稿,其說全宗《小序》。後乃改從鄭樵之說(案朱子攻《序》用鄭樵說見於《語錄》。朱升以為用歐陽修之說,殆誤也),是為今本。卷首《自序》,作於淳熙四年,中無一語斥《小序》,蓋猶初稿。《序》末稱時方輯《詩傳》,是其證也。其注《孟子》,以《柏舟》為仁人不遇。作《白鹿洞賦》,以《子衿》為刺學校之廢。
《周頌·豐年篇小序》,《辨說》極言其誤,而《集傳》乃仍用《小序》說,前後不符。亦舊稿之刪改未盡者也。楊慎《丹鉛錄》,謂文公因呂成公太尊《小序》,遂盡變其說,雖意度之詞,或亦不無所因歟?自是以後,說《詩》者遂分攻《序》、宗《序》兩家,角立相爭,而終不能以偏廢。欽定《詩經彙纂》,雖以《集傳》居先,而《序》說則亦皆附錄,允為持千古之平矣。舊本附《詩序辨說》於後,近時刊本皆刪去。鄭玄稱毛公以《序》分冠諸篇,則毛公以前,《序》本自為一卷。《隋志》、《唐志》亦與《毛詩》各見。今已與《辨說》別著於錄,茲不過載。其間《經》文訛異,馮嗣京所校正者,如《啵�紜貳爸杖輝贖啊保�叭弧蔽蟆把傘薄!鍛醴紜貳芭Q螄呂ā保�襖ā蔽蟆拌欏薄!鍍敕紜貳安荒艹揭埂保�俺健蔽蟆俺俊薄!緞⊙擰貳扒蠖�綠亍保�岸�蔽蟆拔搖薄!昂�煥饕印保�叭弧蔽蟆拔�薄!八吩灤撩�保�霸隆蔽蟆叭鍘薄!凹也��住保�拔�蔽蟆擺!薄!叭綾巳�鰲保�叭�鰲蔽蟆傲魅�薄!半計涫使欏保�半肌蔽蟆稗傘薄�
《大雅》“天降滔德”,“滔”誤“慆”。“如彼泉流”,亦誤“流泉”。
《商頌》“降予卿士”,“予”誤“於”。凡十二條。陳啟源所校正者,《召南》“無使尨也吠,”“尨”誤“厖”。《何彼襛矣》。“襛”誤“穠”。《衛風》“遠兄弟父母”,誤“遠父母兄弟”。《小雅》“言歸斯復”,“斯”誤“思”。“昊天大憮”,“大”誤“泰”。《楚茨》“以享以祀”,“享”誤“饗”。“福祿膍之”,“膍”誤“媲”。“畏不能趨”,“趨”誤“趍”。“不皇朝矣”,“皇”誤“遑”(下二章同)。《大雅》“淠彼涇舟”,“淠”誤“渒”。“以篤於周祐”,脫“於”字。《周頌》“既右饗之”,饗誤“享”。《魯頌》“其旂茷々”,誤“茷々”。《商頌》“來格祁祁”,誤“祈祈”。凡十四條。又《傳》文訛異,陳啟源所校正者,《召南·騶虞篇》“豝,牝豕也”,“牝”誤“牡”。《終南篇》“黻之狀亞,象兩弓相背”,“亞”誤“亞”、“弓”誤“己”。《南有嘉魚篇》“鯉質鱒鱗”,“鱗”誤“鯽”,又衍“肌”字。《甫田篇》“或耘或耔”,引《漢書》“苗生葉以上”,脫“生”字。“隤其土”,誤“壝其土”。《頍弁篇》“賦而比也”,誤增“興又”二字(案此輔廣《詩童子問》所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