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0部分(1 / 4)

見其詳確。其方多古來專門秘授之遺。陳振孫在南宋末,已稱所引小品深師崔氏、許仁則、張文仲之類,今無傳者,猶間見於此書。今去振孫四五百年,古書益多散佚,惟賴燾此編以存,彌可寶貴矣。其中間及禁術,蓋《千金翼方》已有此例。唐小說載賈耽以千年梳治蝨瘕為異聞,其方乃出此書第十二卷中。宋小說載以念珠取誤吞漁鉤為奇技,其方乃在今八卷中。又唐制臘日賜口脂面藥,今不知為何物,其方亦具在三十一卷中。皆足以資博物,三十七卷、三十八卷皆乳石論。《世說》載何晏稱服五石散,令人神情開朗,《玉臺新詠》有姬人怨服散詩,蓋江左以來,用為服食之術,今無所用。又二十八卷載貓鬼野道方,與《巢氏病源》同。亦南北朝時鬼病,唐以後絕不復聞,然存之亦足資考訂也。衍道刻此書,頗有校正,惟不甚解唐以前語與後世多異,如痢門稱療痢稍較。衍道注曰,較字疑誤。考唐人方言,以稍可為校,故薛能黃蜀葵詩有記得玉人春病校句,馮班校《才調集》辨之甚明。衍道知其有誤,而不知較為校誤,猶為未審。然大致多所訂定,故今亦並存焉。

△《顱囟經》·二卷(永樂大典本)

不著撰人名氏,世亦別無傳本,獨《永樂大典》內載有其書。考歷代史志,自《唐·藝文志》以上皆無此名,至《宋·藝文志》始有師巫《顱囟經》二卷。

今檢此書,前有序文一篇,稱王母金文,黃帝得之昇天,秘藏金匱,名曰《內經》,百姓莫可見之。後穆王賢士師巫於崆峒山得而釋之云云。其所謂師巫,與《宋志》相合,當即此本。疑是唐末宋初人所為,以王冰《素問注》第七卷內有師氏藏之一語,遂託名師巫以自神其說耳。其名顱滷者,案首骨曰顱,腦蓋曰囟,殆因小兒初生,顱囟未合,證治各別,故取以名其書。首論脈候至數之法,小兒與大人不同。次論受病之本與治療之術,皆極中肯綮,要言不煩。次論火丹證治分別十五名目。皆他書所未嘗見。其論雜證,亦多秘方,非後世俗醫所可及。蓋必別有師承,故能精晰如此。《宋史·方技傳》載,錢乙始以《顱囟經》著名,召至京師,視長公主女疾,授翰林醫學。錢乙幼科冠絕一代,而其源實出於此書,亦可知其術之精矣。謹據《永樂大典》所載,裒而輯之,依《宋志》舊目厘為二卷,俾不至無傳於後焉。

△《銅人針灸經》·七卷(浙江範懋柱家天一閣藏本)

不著撰人名氏。按晁公武《讀書後志》曰:《銅人腧穴針灸圖》三卷,皇朝王惟德撰。仁宗嘗詔惟德考次針灸之法,鑄銅人為式,分臟腑十二經,旁註腧穴所會,刻題其名,併為圖法及主療之術,刻版傳於世。王應麟《玉海》曰:天聖五年十月壬辰,醫官院上所鑄腧穴銅人式二。詔一置醫官院,一置大相國寺仁濟殿。先是,上以針砭之法傳述不同,命尚藥奉御王惟一考明堂氣穴經絡之會,鑄銅人式。又纂集舊問,訂正訛謬,為《銅人腧穴針灸圖經》三卷,至是上之,摹印頒行。翰林學士夏竦序所言與晁氏略同,惟王惟德作惟一,人名小異耳。此本卷數不符,而大致與二家所言合。疑或天聖之舊本而後人析為七卷歟。周密《齊東野語》曰:嘗聞舅氏章叔恭雲,昔倅襄州日,嘗獲試針銅人全像,以精銅為之,腑臟無一不具。其外腧穴則錯金書穴名於旁,凡背面二器相合,則渾然全身。蓋舊都用此以試醫者。其法外塗黃蠟,中實以水,俾醫工以分折寸,案穴試針。中穴則針入而水出,稍差則針不可入矣。亦奇巧之器也。後趙南仲歸之內府,叔恭嘗寫二圖,刻梓以傳焉。今宋銅人及章氏圖皆不傳,惟此書存其梗概爾。

△《明堂灸經》·八卷(浙江範懋柱家天一閣藏本)

題曰西方子撰,不知何許人。與《銅人針灸經》俱刊於山西平陽府。其書專論灸法。《銅人》惟有正背左右人形,此則兼及側伏,較更詳密。考《唐志》有《黃帝十二經明堂偃側人圖》十二卷,茲或其遺法歟?其曰明堂者,錢曾《讀書敏求記》曰,昔黃帝問岐伯以人之經絡,盡書其言,藏於靈蘭之室。洎雷公請問,乃坐明堂授之。後世言明堂者以此。今醫家記針灸之穴,為偶人,點志其處,名明堂,非也。今考《舊唐書·經籍志》,以明堂經脈別為一類,則曾之說信矣。

古法多針灸並言,或惟言針以該灸,《靈樞》稱《針經》是也。自王燾《外臺秘要》始力言誤針之害,凡針法針穴俱刪不錄,惟立灸法為一門。此書言灸不言針,蓋猶燾志也。

△《博濟方》·五卷(永樂大典本)

宋王袞撰。袞,太原人。其仕履未詳,惟郎簡原序稱其嘗為錢塘酒官而已。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章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hxsk.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