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9部分(2 / 4)

穴,穴在骨間,則骨當有七。謂張介賓誤以脅下為骹。

謂《骨舌》骨即肩端骨。謂經脈篇斜下貫胛之胛乃胂字之訛。謂本腧篇肘內大骨,內字乃外字之訛,掌後兩骨,骨字乃筋字之訛。謂掌後兌骨非手髁。謂壅骨在魚際旁寸口前,非掌後高骨。謂楗即髀骨之直者。謂骨空論頦下為輔,下字乃上字之訛。謂刺腰痛論或骨在膝外廉,膝字乃《骨行》字之訛。其考證皆極精核,非惟正名物之舛,並可以糾針砭之謬。已載入所著《果堂集》,此其別行之本。序稱為吳文球講明經穴而作,則其本旨以談醫而起。今附存其目於醫家焉。

△《醫學求真錄總論》·五卷(江西巡撫採進本)

國朝黃宮繡撰。宮繡宜黃人。是書成於乾隆庚午。據其凡例,稱嘗著《醫學求真錄》十六卷。別鈔其篇首總論,勒為五卷,以標明其宗旨。議論亦明白易解,然不無臆脫。如論風土不齊,而云西北人不可溫補,則未免膠柱而鼓瑟矣。

△《成方切用》·十四卷(浙江巡撫採進本)

國朝吳儀洛撰。儀洛字遵程,海鹽人。此書為其《醫學述》之第四種。取古今成方一千三百餘首,本經按證,加以論斷。卷首載內經一十二方。第一卷至第十二卷每卷各有上下,分治氣、理血、補養、濇固、表散、湧吐、攻下、消導、和解、表裡、祛風、祛寒、消暑、燥溼、潤燥、瀉火、除痰、殺蟲、經帶、胎產、嬰孩、癰瘍、眼目、救急凡二十四門。卷末載勿藥元詮七十四條,大旨謂古方不宜今用,故所錄皆切於時用之方。凡例於汪桓《醫方集解》頗有微詞。然桓書淺略,亦可無庸掊擊也。

△《傷寒分經》·十卷(浙江巡撫採進本)

國朝吳儀洛撰。此書為其《醫學述》之第五種,取喻嘉言所撰《尚論篇》重為訂正。凡太陽經三篇,陽明經三篇,太陰經一篇,少陰經二篇,厥陰經一篇,春溫三篇,夏熱一篇,脈法二篇,諸方一篇,補卒病論一篇,秋燥一篇,共十有九篇。

△《醫貫砭》·二卷(江蘇巡撫採進本)

國朝徐大椿撰。大椿有《神農本草百種錄》,已著錄。初,明趙獻可作《醫貫》,發明薛氏《醫案》之說,以命門真水真火為主,以八味丸、六味丸二方通治各病。大椿以其偏駁,作此書闢之。考八味丸即《金匱要略》之腎氣丸,本後漢張機之方。後北宋錢乙以小兒純陽,乃去其肉桂、附子,以為幼科補劑,名六味丸。至明太醫院使薛己,始專用二方,為補陽補陰要藥,每加減以治諸病。其於調補虛損,未嘗無效。獻可傳其緒論,而過於主持,遂盡廢古人之經方。殆如執誠意正心以折衝禦侮,理雖相貫,事有不行。大椿攻擊其書,不為無理,惟詞氣過激,肆言辱詈,一字一句,索垢求瘢,亦未免有傷雅道。且獻可說不能多驗,今其書已不甚行,亦不必如是之詬爭也。

△《臨證指南醫案》·十卷(浙江巡撫採進本)

國朝葉桂撰。桂字天士,吳縣人。以醫術名於近時,然生平無所著述。是編乃門人取其方藥治驗,分門別類,集為一書,附以論斷,未必盡桂本意也。

△《得心錄》·一卷(兵部侍郎紀昀家藏本)

國朝李文淵撰。文淵有《左傳評》,已著錄。是編皆所制新方。前有自題雲,古方不能盡中後人之病,後人不得盡泥古人之法,故名曰《得心錄》。凡十九方。

其敵參膏四方,案應補之證,委曲調劑,以他藥代之,為貧不能具參者計。雖未必果能相代,然其用志可尚也。

△《傷寒論條辨續注》·十二卷(大學士英廉購進本)

國朝鄭重光撰。重光字在辛,歙縣人。明萬曆中方有執作《傷寒論條辨》,號為精審。後喻昌因之作《尚論篇》,張璐因之作《傷寒纘論》,程嘉倩因之作《後條辨》,互有發明,亦各有出入。然諸書出而方氏之舊本遂微。重光為有執之里人,因取條辨原本,刪其支詞,復旁參喻昌等三家之說,以己意附益之,名曰《續注》。卷首仍題執中之名,明不忘所本之意也。

△《醫津筏》·一卷(通行本)

國朝江之蘭撰。之蘭字含微,歙縣人。是書凡十四篇,每篇以《內經》數語為主,而分條疏論於其後。

△《四聖心源》·十卷(編修周永年家藏本)

國朝黃元御撰。四聖者,黃帝、岐伯、秦越人、張機也。元御於《素問》、《靈樞》、《難經》、《傷寒論》、《金匱玉函經》五書,已各為之解,復融貫其旨,以為此書。其文極為博辯,而詞勝於意者多。

△《四聖懸樞》·四卷(編修周永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頁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hxsk.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