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9部分(2 / 4)

與今本《讀書志》不同。)稱其章句頗與諸本不同,如以曲則全章末十七字為次章首之類,則是書原有經文。《陸游集》有是書跋,稱為《道德經指歸》古文,亦以經文為言。此本乃不載經文,體例互異。又《穀神子》注本晁氏尚著錄十三卷,不雲佚闕,此本載《穀神子》序乃雲陳、隋之間已逸其半,今所存者止《論德篇》,因獵其訛舛,定為六卷。與晁氏所錄亦顯相背觸。且既雲佚其上經,何以說目一篇獨存?

至於所引《莊子》,今本無者十六七,不應遵之所取皆向、郭之所棄。此必遵書散佚,好事者摭吳澄《道德經》注跋中莊君平所傳章七十有二之語,造為上經四十,下經三十二之說。目又因《漢志·莊子》五十二篇,今本惟三十三篇,遂多造《莊子》之語,以影附於逸篇,而偶未見晁公武說,故《穀神子》偽序之中牴牾畢露也。以是推求,則學佺之說不為無據,錢曾所辨殊逐末而遺其本矣。以其言不悖於理,猶能文之士所贗託,故仍著於錄,備道家之一說焉。

△《老子注》·二卷(兵部侍郎紀昀家藏本)

魏王弼撰。案《隋書·經籍志》載老子《道德經》二卷,王弼注。《舊唐書·經籍志》作《玄言新記道德》二卷,亦稱弼注,名已不同。《新唐書·藝文志》又以《玄言新記道德》為王肅撰,而弼所注者別名《新記玄言道德》,益為舛互。

疑一書而誤分為二,又顛錯其文也。惟《宋史·藝文志》作王弼《老子注》,與此本同。今從之。錢曾《讀書敏求記》謂弼注《老子》已不傳,然明萬曆中華亭張之象實有刻本,證以《經典釋文》及《永樂大典》所載,一一相符。《列子·天瑞篇》引穀神不死六句,張湛皆引弼注以釋之,雖增損數字,而文亦無異。知非依託,曾蓋偶未見也。此本即從張氏《三經晉注》中錄出,亦不免於脫訛,而大致尚可辨別。後有政和乙未晁說之跋,稱文字多謬誤。又有乾道庚寅熊克重刊跋,稱近世希有,蓋久而後得之。則書在宋時,已希逢善本矣。然二跋皆稱不分道經、德經,而今本《經典釋文》實上卷題《道經音義》,下卷題《德經音義》,與此本及跋皆不合,豈傳刻釋文者反據俗本增入歟?考陳振孫《書錄解題》尚稱不分道經、德經。而《陸游集》有此書跋曰:晁以道謂王輔嗣《老子》題曰《道德經》,不析乎道德而上下之,猶近乎古,此本乃已析矣,安知其他無妄加竄定者乎?其跋作於慶元戊午,已非晁熊所見本,則《經典釋文》之遭妄改,固已久矣。

△《道德經解》·二卷(內府藏本)

宋蘇轍撰。轍有《詩傳》,已著錄。蘇氏之學本出入於二氏之間,故得力於二氏者特深,而其發揮二氏者亦足以自暢其說。是書大旨主於佛、老同源,而又引《中庸》之說以相比附。蘇軾跋之曰:使漢初有此書,則孔、老為一;使晉、宋有此書,則佛、老不為二。朱子謂其援儒入墨,作《雜學辨》以箴之。然二氏之書,往往陰取儒理而變其說。儒者說經明道,不可不辨別毫釐,剖析疑似,以杜學者之岐趨。若為二氏之學,而注二氏之書,則為二氏立言,不為儒者立言矣。

其書本不免援儒以入墨,注其書者又安能背其本旨哉?故自儒家言之,則轍書為兼涉兩歧,自道家言之,則轍書猶為各明一義。《雜學辨》所攻四家,攻其解《易》,解《中庸》,解《大學》者可也;攻及此書,則不揣其本而齊其末,不如徑攻《老子》矣。

△《道德寶章》·一卷(內府藏本)

宋葛長庚撰。長庚字白叟,閩清人。為道士,居武夷山。舊本題紫清真人白玉蟾。白玉蟾其別號,紫清真人則嘉定間徵赴闕下所封也。其書隨文標識,不訓詁字句,亦不旁為推闡,所注乃少於本經,語意多近於禪偈,蓋佛、老同源故也。

此本為元趙孟釷質椋�襯〉癜媯�只�����C鞽錄倘逡喑⒖討�痘忝伢擰分校�奶庠弧扼趕山飫稀罰�瞧潯灸俊S智壩型蚶�鏤詞試熬郵堪隙�潁�淝耙輝虺貧�湣恫厥櫓盡肥穌諾老嗉�漚褡ⅰ獨獻印匪氖�偶遙�輝厥潛唷0戈聳稀抖潦櫓盡罰�諾老嗄頌鋪轂�筧耍�材芤閱纖文�謔筆櫓��堵跡殼業老嗨��捕��偶遙�⑵渥宰⑽���遙�轡匏�剿氖�偶藝摺0纖�圃疲��兜撈�舅狄印3じ�來�瀋襝桑��讀蹩俗��酚型躋�印讀�Ь攀欏沸潁�撲��ぜ宜娜耍�拮右娌壞瞧呤���敖ā⒒鋪旃冉雋���子耋肛菜饋S殖掄袼鎩妒槁冀饊狻と合芍橛竇�誹蹕略疲�子耋父鵪湫眨�V�鑾迦耍�⒌米鑀雒��羌櫫�饕病S嘣啄銑牽�性⒐�破淙嗽疲��⒐�耍��嗍鬥瘢坑嘌源吮埠慰墒辜拔崦旁圃啤6�擻氤じ��保�淥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頁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hxsk.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