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觀四年四月命禮部尚書鄭允中等修哲宗正史事,亦可補史傳之遺。其他議論,率皆精審。在宋人說部中固卓然傑出者也。
△《老學菴筆記》·十卷、《續筆記》·二卷(江蘇巡撫採進本)
宋陸游撰。遊有《入蜀記》,已著錄。案《宋史·藝文志·雜史類》中載陸游《老學菴筆記》一卷,陳振孫《書錄解題》作十卷,與此本合,《宋史》蓋傳刻之誤。《續筆記》二卷,陳氏不著於錄,疑當時偶未見也。振孫稱其生識前輩,年及耄期,所記見聞,殊有可觀。《文獻通考》列之小說家中。今檢所記,如楊戩為蝦蟆精,錢遜叔落水神救之類,近怪異者僅一兩條。鮮于廣題《逸居集》,曾純甫對蕭鷓巴之類,雜諧戲者亦不過七八事。其餘則軼聞舊典,往往足備考證。
惟以其祖陸佃為王安石客,所作《埤雅》,多引《字說》,故於《字說》無貶詞,於安石亦無譏語,而安石龍睛事並述《埤雅》之謬談,不免曲筆。杜甫詩有蔚藍天字,本言天色,故韓駒承用其語,有水色天光共蔚藍句,遊乃稱蔚藍為隱語天名。今考蔚藍天名別無所出,惟杜田注引《度人經》。然《度人經》所載三十二天有東方太黃皇曾天,其帝曰鬱繿玉明,則是帝名鬱繿,非天名蔚藍。遊說反誤。又稱宋初人尚《文選》,草必稱王孫,梅必稱驛使,月必稱望舒,山水必稱清暉。今考驛使寄梅出陸凱詩,昭明所錄,實無此作,亦記憶偶疏。不止朱國楨《湧幢小品》所糾遊岱之魂一條不知引駱賓王《請中宗封禪文》,王肯堂《鬱岡齋筆麈》所糾記諸晁謂婿為借倩之倩一條不知出郭璞《方言注》也。然大致可據者多,不以微眚而掩。《宋史·藝文志》又載遊《山陰詩話》一卷,今其書不傳。此編論詩諸條頗足見遊之宗旨,亦可以補詩話之闕矣。
△《愧郯錄》·十五卷(江蘇巡撫採進本)
宋岳珂撰。珂有《九經三傳沿革例》,已著錄。是書多記宋代制度,參證舊典之異同。曰愧郯者,取《左傳》郯子來朝,仲尼問官之事,言通知掌故,有愧古人也。其中記魚袋頒賜及章飾之始末,公主之改稱帝姬,辨論甚確。同二品之起於五代,金帶之有六種,金塗帶之有九種,皆史志所未備。至敘《尚書》之名,引戰國時已有尚冠、尚衣之屬,皆杜氏《通典》職官所未及者,其徵引可雲博洽,與《石林燕語》諸書亦如驂有靳矣。其間偶爾舛訛,如論金太祖建元始於天輔,而以收國為遼帝年號,及《通考》所摘誤以九品中正為官品之類,亦間有之。然大致考據典贍,於史家、禮家均為有裨,不可謂非中原文獻之遺也。
△《祛疑說》·一卷(浙江鮑士恭家藏本)
宋儲泳撰。泳字文卿,號華谷,僑居華亭。工於吟詠,其詩集今已失傳。惟《詩家鼎臠》、《至元嘉禾志》中稍載其遺篇一二而已。是書以平生篤好術數,久而盡知其情偽,因作此以辨之。明商維濬嘗刻入《稗海》中,而多所刪削,僅存十之五六,題曰《祛疑說纂》,殊非儲氏之舊。此為左圭《百川學海》所載,蓋猶當時完本也。中間惟辨脈一條為論醫理,墨說一條為論雜藝,餘皆考陰陽五行家言及闢方士幻妄之術與黃白之說。其論鬼神為氣之聚散,持煉為心之誠正。
又謂神像之靈靈於人心。又謂陰陽拘忌之說大而緊者避之,小而緩者略之,合於理者存之,背於理者去之。其言皆平易切實,足以警醒世俗。泳嘗作《易說》,見於丁易東所引。又嘗為《老子注》。蓋雖氾濫道術,而能折衷於經義者,宜其立說之悉軌於正也。
△《琴堂諭俗編》·二卷(永樂大典本)
案《宋史·藝文志》載鄭玉道《諭俗編》一卷,彭仲剛《諭俗續》一卷。雖相因而作,實各自為書。此本為宜豐令應俊輯二家之書為一編,而又為之補論。
其末擇交遊一篇,又元人左祥所增入,以拾原書之遺者也。其書大抵採摭經史故事關於倫常日用者,旁證曲喻,以示勸戒,故曰《諭俗》。文義頗涉於鄙俚。然本為鄉里愚民設,不為士大夫設,故取其淺近易明,可以家諭戶曉。以文章工拙論之,則乖著書之本意矣。《宋志》列之子部雜家,而史部刑法類中又出鄭玉道《諭俗編》一條,不但前後重複,且非獄牘之詞,亦非禁令之事,列於刑法,殊踳駁不倫。今仍列之雜家,庶不失其實焉。
△《鶴林玉露》·十六卷(兩江總督採進本)
宋羅大經撰。大經字景綸,廬陵人。事蹟無考。惟所記竹谷老人畏說一條,有同年歐陽景顏語,知嘗登第。又高登忤秦檜一條,有為容州法曹掾語,知嘗官嶺南耳。其書體例在詩話、語錄之間,詳於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