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7部分(1 / 4)

有為,亦竟以二氏詁經。然其論乾鑿度太乙行九宮之法出於黃帝《素問》,則能抉讖緯之本根。論五行者經世之用,紀歲時,行氣運,不可闕一,邵堯夫《皇極經世》用揚雄之四數,加以本無之一,而去其本有之二,為不合於古,亦能判術數之牽合。至於謂劉敞《解春秋》新作南門為僣天子,其說本陸龜蒙《兩觀銘》。謂子路結纓在獲麟之後二年,《公羊傳》所記孔子之言為妄。謂蘇軾《解論語》患得之當作患不得之,證以韓愈《圬者王承福傳》,知古本原如是。謂揚雄之姓從扌不從木,楊修箋不應稱修家子云。

謂《柳宗元集》柳州謝上表稱於頔在襄陽相留,不知是時頔去襄陽已二年;又有代劉禹錫同州謝上表,不知禹錫遷同州時宗元沒已十七年,斷其出於偽託,皆具有考據。而掊擊王安石之尊揚雄在《朱子綱目》之前,尤為偉論。作喆所著別有一書,名《已意》。第三卷論淮陰侯為治粟都尉一條,注曰其詳見《已意》。又云司馬氏、許氏二夫人事,予於《已意》既言之。蓋二書本相輔,今《已意》不傳,又有《寓林集》三十卷,亦久佚。惟《哀扇工歌》全篇見周煇《清波雜誌》中,然詞殊不工。此十卷中亦無一論詩之語,知吟詠非其所長矣。

△《欒城遺言》·一卷(浙江鮑士恭家藏本)

宋蘇籀撰。籀字仲滋,眉州人。轍之孫,遲之子也。南渡後居婺州,官至監丞。籀年十餘歲時,侍轍於潁昌。首尾九載,未嘗去側,因錄其所聞可追記者若干語,以示子孫,故曰《遺言》。中間辨論文章流別,古今人是非得失,最為詳晰,頗能見轍作文宗旨。其精言奧義,亦多足以啟發來學。惟籀私於其祖,每陰寓抑軾尊轍之意,似非轍之本心。又謂呂惠卿、王安石之隙起於《字說》及《三經義》,核之史傳,亦非事實。至謂轍母夢蛟龍伸臂而生轍,引孔子生時二龍附徵在之房為比,又雜載轍崇寧丙戌夢見王介甫事,尤為失之誕妄。特籀親承祖訓,耳濡目染,其可信者亦多,究非影響比也。

△《東園叢說》·三卷(浙江巡撫採進本)

舊本題宋李如篪撰。如篪始末未詳。據卷首紹興壬子自序,則括蒼人,時為桐鄉丞。正德《崇德縣誌》載,宋李如篪字季牖,崇德人。少游上庠,博學能文,著有《東園叢說》、《樂書》行世。晚以特科官桐鄉丞。人名、書名、仕履併合,當即其人也。其書諸家不記錄,莫考其所自來。下卷雜說中所作初夏詩及其父歡喜口號三首,為自來錄宋詩者所未及。又是書自序作於壬子,為紹興元年。周庭筠刊書跋作於甲寅,為紹興三年。而記時事一條,記紹興六年楊么、李成事:憸佞一條,記紹興二十四年秦壎登第事;以少敗眾一條,記紹興三十一年兩淮失守事;且有稱高宗廟號者,則書當成於孝宗時,年月殊不相應,且語孟說一門,語、孟合稱,不似南宋初語;所辨北辰不動一條,與明陳士元《論語類考》之說同,似乎曾見《集註》,故有此說,亦不似朱子以前語;其天文歷數說,謂今之渾天,實蓋天之法,亦似歐羅巴書既入中國之語;宋以前,即推步之家未明此理,無論儒生,或近時好事者因如篪書名捃摭舊文,益以所見,偽為此帙歟?今但就其書而論,如春秋行夏時一條,謂以建子為周正月乃左氏之失,不知左氏周人,記他事或失之誣,至於本朝正朔,則婦豎皆知,左氏不容有誤。《詩》亡《春秋》作一條,謂孔子所聞所見之世無詩,不知株林夏南詩有姓名,不能移之東遷前也。

召公不悅一條,謂周公朝諸侯於明堂,召公嘗北面而事之,則誤信明堂位之謬說。

《左傳》其處者為劉氏一條,疑邱明先知,又疑其附會,則未考此句為漢儒增入,孔穎達《正義》已有明文。然如解王用三驅,引周官大司馬立表為證,解坤六五爻,駁程傳女媧武氏之非,解說卦生蓍,糾揚雄產蓍之誤,解繫辭太極生兩儀為生蓍之法,引《左傳》楚有句澨、章澨、雍澨、蓬澨諸地,證三澨非水名,解關雎為后妃求淑女,引崔靈恩三禮義宗,證縮酒用茅之義,以及考究《易》之八法,及六日七分之說,推算絳縣人甲子之類,皆典核不苟,於經義頗為有裨。故雖顯有可疑,而其書可採。亦姑並存之,以資參訂焉。

△《常談》·一卷(永樂大典本)

宋吳箕撰。箕字嗣之,新安人。乾道五年進士,授仁和主簿,分教臨川。歷知當塗縣。為趙汝愚所重,召主審察。尋以疾卒。《宋史》不為立傳,其事蹟僅見於《徽州志》。所著尚有《聽詞類稿》十二冊,已久佚不傳。惟此書之目,《宋史·藝文志》載有一卷。今散見《永樂大典》各韻中者,抄撮薈萃,猶存一百餘條。大抵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章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hxsk.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