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4部分(3 / 4)

祖篡立之後,終於北遷,則金陵之不為勝地審矣。恭讀皇上御題,綜括南北之大勢,洞燭往古之得失,用以闢舜臣之虛談,揭廣孝之私意,經緯天地,睿見高深,為萬古定評,非尋常管蠡之見所能窺測萬一也。考《永樂大典》所載尚有地圖,此本無之,蓋傳寫佚脫。然舜臣持論既謬,則其圖之有無固亦不足計矣。

△《美芹十論》·一卷(浙江鮑士恭家藏本)

舊本題宋辛棄疾撰。棄疾字幼安,歷城人。官至龍圖閣待制,進樞密都承旨。

卒諡忠敏。是書皆論恢復之計。其審勢、察情、觀釁三論,所以明敵之可勝。其自治、守淮、屯田、致勇、防徵、久任、詳戰七論,所以求己之能勝。卷末又載上光宗疏一篇,論荊襄上流為東南重地疏一篇,論江淮疏一篇,議練民兵守淮疏一篇,則後人所附入也。然史不言棄疾有此書。考《江西通志》,載臨川黃兌字悅道,紹興進士,官至朝議大夫,嘗獻《美芹十策》,進取四論。此或兌書,後人偽題棄疾歟?

△《江東十考》·一卷(永樂大典本)

宋李道傳撰。道傳字貫之,舜臣子也。官至太常博士,知果州。諡文節。事蹟具《宋史·儒林傳》。是書前有自序曰:孝宗元年,方事恢復,時先君初仕,討論南北間事,著《江東勝後之鑑》十篇上之。竊謂戰勝存乎備具,退守存乎人心,因復考六朝備具之實,曰屯兵之地,曰統兵之任,曰取兵之制,曰財賦之出,曰出師之途,曰饋運之方,曰舟師之利,曰出騎之用,曰守城之規,曰守江之要,凡十篇,參之古今,論其大略云云。蓋以補其父之書,然皆儒生坐談之見也。

△《南北十論》·一卷(永樂大典本)

案此書載《永樂大典》,題曰許學士撰,不著其名。蓋亦南宋人也。十論僅存其八,曰吳,曰蜀,曰東晉,曰宋,曰齊,曰梁,曰陳,曰元魏。末曰:天下之物,本吾所有而吾取之,則其理順。非吾所有而吾爭之,則其事逆。又曰:晉氏啟土,六合為家,子孫雖播遷,而天下與之爭衡者,皆其故臣。地吾地,民吾民,城邑吾之城邑,因其有以用之,如反覆手之易。褚裒北伐,青、兗之民襁負來歸;桓溫至灞上,父老爭迎,牛酒踵至;劉裕入長安,秦民鹹相告語,指咸陽宮殿為晉人第宅。而數子之無成者,皆其自失之。嗚呼!民心如此,境土不復,君子不以責晉而誰責也。其隱諷南渡君臣,可謂切矣。然東晉中原雲擾,群雄各據一隅,建炎、紹興以來,則金憑全盛之勢,宋當積弱之餘,其勝負又當別論耳。

△《百將傳》·一百卷(浙江範懋柱家天一閣藏本)

宋張預撰。翟安道注。預字公立,東光人。安道字居仕,安陽人。其書採歷代名將百人,始於周太公,終於五代劉鄩,各為之傳,而綜論其行事。凡有一節與孫武書合者,皆表而出之,別以《孫子兵法》題其後。蓋欲述古以規時,亦戴少望《將鑑論斷》之類。然其分配多未確當,立說亦未免近迂。仍為宋人之談兵而已矣。

△《八陣合變圖說》·(無卷數,兩淮鹽政採進本)

明龍正撰。正,武都人。正德中,萊陽藍章,巡撫四川,駐兵漢中。遣人至魚復江,圖八陣壘石。正時在章幕中,遂推演為圖說,刊於蜀中。

△《北邊事蹟》·一卷(戶部尚書王際華家藏本)

明王瓊撰。瓊有《晉溪奏議》,已著錄。瓊在嘉靖初總督三邊軍務,因集歷代守邊得失,及所條畫奏疏,合為一書。大旨主於花馬池一路三百里,及環縣至蘭州八百里,皆築牆掘塹,以為臨邊設險之計。又欲仿趙充國故策,於甘肅屯田,以備戰守。蓋當時兵力,不能及遠,故其所設施,止於如此。後附設險守邊圖,則所起邊牆及剷削崖谷之道里尺寸也。

△《西番事蹟》·一卷(戶部尚書王際華家藏本)

明王瓊撰。瓊總督三邊時,出兵討土魯番,撫定其部族,而誅其不順命者。

因為此書,歷敘漢先零宋岷洮諸羌叛服之事,而以當時用兵始末附之。其論王安石遣王韶西征事,許其能詰兵戎以強宋室,而斥史臣以安石為開邊生事之非。蓋亦有見於明世邊備之不修而為是言歟?前有王九思序,稱關中士大夫作為詩歌以紀其盛,題曰《元老靖遷》,屬九思序之,而書中實無詩歌。序與書頗不相應,疑刊書者誤取他序以冠此冊也。

△《海寇議》·一卷(戶部尚書王際華家藏本)

明萬表撰。表字民望,鄞縣人。正德末武進士,累官都督同知僉事,南京中軍都督府。時值海寇出沒,為江浙患,表推原禍本,以為奸民通番者所致。因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頁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hxsk.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