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康熙二十四年乙丑。
其條約雖極早出,亦當在四五月間。溶即以是年病卒,且遠在嘉興,不應得見其條約,編入叢書。或溶歿之後,傳鈔者又有所竄入也。《學海類編》真偽糅雜,有謬至不可理解者,頗為讀者所詬病。觀於此卷,則其真出溶手與否,固在疑似之間矣。
△《萬世玉衡錄》·四卷(江蘇巡撫採進本)
國朝蔣伊撰。伊字謂公,常熟人。康熙癸丑進士。由翰林院庶吉士改陝西道監察御史,官至河南提學副使。是編乃其初登第後恭進御覽之書也。前有進書奏疏,其書分門編次,共六十四類,每類之中又自分法、戒二類。所採上起唐、虞,下迄明季。其曰《萬世玉衡》者,蓋取司馬遷《天官書》之說,以玉衡為北斗杓也。
△《儒門法語》·(無卷數,江蘇巡撫採進本)
國朝彭定求編。定求有《周忠介公遺事》。已著錄。是編凡錄宋朱子、陸九淵,明薛瑄、吳與弼、陳獻章、王守仁、鄒守益、王敬臣、羅洪先、王畿、顧憲成、高攀龍、蔡懋德、魏校、羅倫、馮從吾、呂坤、孟化鯉、劉宗周、陳龍正、黃道周二十一家講學之語,少或一二條,多至十數條。定求自有所見,即附識於後。其卷首題詞有云:功殊博約,候分頓漸,自朱、陸立言始。要之,入門異而歸墟同,無容偏舉也云云。可以見其宗旨矣。
△《三子定論》·五卷(浙江巡撫採進本)
國朝王復禮撰。復禮有《家禮辨定》,已著錄。王守仁作《朱子晚年定論》,顛倒年月,以就己說,久為諸儒所駁。復禮欲申陸、王而又揣公論既明,斷斷不能攻朱子。故噓守仁已燼之焰,仍為調停之說。凡朱子定論一卷,陸子定論一卷,王子定論一卷,後附學辨、論斷共一卷,皆採諸家之言。附論一卷,則復禮自為說也。困絀之餘,仍巧為翻案之計,蓋所謂不勝不止者也。
△《正修錄》·三卷,《齊治錄》·三卷(浙江巡撫採進本)
國朝於準撰。準字萊公,永寧人,江南總督成龍子也。官至江蘇巡撫。是編因成龍雜抄之稿,與蔡方炳編次增益之。《正修錄》所採凡一百三十八家之言,不分門目。《齊治錄》所採則分幼學養蒙、閒家善後、士子守身、縉紳居鄉、以道事君、任職居官、勸諭愚民、慎重刑獄、善俗戢奸、催科撫字、備荒救災十一門,亦雜採諸家之說,所取不拘一格。其凡例稱成龍不從理學中立名,絕無胸中彼此異同之見。又稱成龍不佞佛,亦不闢佛。謂身為儒者,方憂聖賢道理挹取不盡,何暇探討宗教律觀諸書,以資辨駁。其言明白正大,是成龍所以為成龍歟。
△《續近思錄》·十四卷(河南巡撫採進本)
國朝張伯行編。伯行有《道統錄》,已著錄。是編因《近思錄》門目,採《朱子之語》分隸之,而各為之注。然自宋以來,如《近思續錄》、《文公要語》、《朱子學的》、《朱子節要》、《朱子近思錄》之類,指不勝屈,幾於人著一編。
核其所載,實無大同異也。
△《學規類編》·二十七卷(江蘇巡撫採進本)
國朝張伯行撰。是編乃康熙丁亥,伯行官福建巡撫,建鼇峰書院,因並刊學規以示諸生。卷首載聖祖仁皇帝訓飭士子文,而宋、元、明諸儒講學條約以次類編,並以所自作讀書日程附焉。自二十三卷以下,題曰補編,又所以補原本未備之門目也。
△《性理正宗》·四十卷(河南巡撫採進本)
國朝張伯行撰。伯行自序,謂《性理大全》一書,雜採天文、地誌、律歷、兵機、讖緯、術數之學,及釋家、《參同契》、縱橫家言,概有取焉。未免失之駁而不純。因刪其繁蕪,補其闕略,尊道統以清其源,述師傳以別其派。爰取周、程、張、朱五子以下,及元、明諸儒之言,分類次之。卷一論道統。卷二、卷三總論聖賢。自四卷至六卷則論孔子及顏淵、曾子、子思、孟子,至十哲則惟閔子、冉子、端木子、子路、子游、子夏,益以曾點,其餘聖門諸賢皆不及焉。七卷以下為周、張、二程及程子門人。十一卷以下論朱子、張栻及朱子門人,於元則取許衡一人。於明則取薛瑄、胡居仁、羅欽順三人。十四卷以下雜論性命、氣質、道德、仁義禮智等目。二十四卷以下論為學之要。三十五卷以後則辨其學術之詭於正者,如荀卿、揚雄、王通、蘇軾、陸九淵、陳獻章、王守仁之學,皆採先儒論辨之言,大旨在闢陸、王以尊程、朱,其所擇可謂嚴矣。然以伯牛、冉求、宰我之賢及七十子之徒見於魯論者,自宋、明以來先儒豈無論說,而一概置之不錄。
且如讖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