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術數及釋家、參同契、縱橫家言,《性理大全》取之誠不能無駁雜之譏。至於天文、地誌、律歷之學,即《朱子大全集》中亦未嘗不論及之。伯行以性理、事功岐而為二,故卷中於宋儒如邵子之《皇極經世》、蔡元定《律呂新書》皆在存而不論之列,亦未免主持稍過矣。
△《廣近思錄》·十四卷(副都御史黃登賢家藏本)
國朝張伯行撰。伯行是編採集宋張栻、呂祖謙、黃榦,元許衡,明薛瑄、胡居仁、羅欽順七家之遺書,以續朱子《近思錄》。分十四門,仍如朱子原書之目。
△《濂洛關閩書》·十九卷(副都御史黃登賢家藏本)
國朝張伯行編。取宋五子之書,粗存梗概,各為之注。凡周子一卷,張子一卷,二程子十卷,朱子七卷。每條皆以某子曰字冠之。夫《正蒙》間涉汗漫,程、朱語錄浩繁,多所刊削,尚為有說,至周子《通書》言言精粹,朱子尚為全注,伯行乃剷除其大半,何耶?
△《困學錄集粹》·八卷(副都御史黃登賢家藏本)
國朝張伯行撰。其書摹《讀書》、《居業》二錄之體。一、二卷題曰河干公餘,三、四、五卷題曰閩署公餘,六、七、八卷題庚寅至甲辰年。六卷以上皆述其自得之語,七卷以下頗辨陸九淵、王守仁、高攀龍、劉宗周諸人之誤。
△《理學正宗》·十五卷(河南巡撫採進本)
國朝竇克勤編。克勤字敏修,號敬菴,柘城人。康熙戊辰進士。官翰林院檢討。是編列宋周子、張子、二程子、楊時、胡安國、羅從彥、李侗、朱子、張栻、呂祖謙、蔡沈、黃榦、元許衡,明薛瑄共十五人,人各一傳,並取其語錄答問及著作之切於講學者錄之,附以己見,而於太極、《通書》釋之更詳。大旨以朱子為宗。李侗以上,開其緒者也;黃榦以下,衍其傳者也;胡安國等皆互相羽翼者也。克勤自序又云:尚有邵康節、蔡元定二公之書,俟學者既通六經、四書而後可及。蓋二人之學皆主於數,與主理者又小別耳。
卷九十八 子部八
○儒家類存目四
△《大學辨業》·四卷、《聖經學規纂》·二卷、《論學》·二卷(直隸總督採進本)
國朝李塨撰。塨有《周易傳注》,已著錄。是編髮明古《大學》之法,以辨俗學之非,大旨與其《大學傳注》同。首總論《大學》,次辨後儒所論《小學》、《大學》,次論《小學》,次辨後儒改易《大學》原本,次《大學》原文及全篇解,次《大學》之道至致知格物解,次辨後儒格物解,次其本亂至此謂知之至也解,次申論格物,次所謂誠其意者至末解,次申解全篇。其所爭在以格物為周禮三物。其謂孔子之時,古《大學》教法所謂六德、六行、六藝者,規矩尚存,故格物之學人人所習,不必再言。惟以明德、親民標其宗要,以誠意指其入手功夫而已。格物一傳,可不必補。其說較他家為巧,故當時學者多稱之。《聖經學規纂》二卷,則摘錄四書、五經之言學者,申明其說。《論學》二卷,則錄朋友問難之語。其凡例所謂《辨業》意有不盡者入之《學規》,《學規》意有不盡者入之《論學》是也。
△《小學稽業》·五卷(直隸總督採進本)
國朝李塨撰。其序謂朱子《小學》所載天道、性命,上達也;親迎、朝覲,年及壯強者也。以及居官、告老諸條,皆非幼童事,且無分於《大學》。乃別輯此編。卷一為小學四字韻語,括其總綱,以便誦讀。卷二為食食能言,六年教數方名,七年別男女,八年入小學教讓,九年教數目,十年學幼儀諸條。卷三為學書。卷四為學記。卷五為十有五學樂,誦詩,舞勺。大旨以禮、樂、書、數為綱。
其中如引曲禮履不上堂一節,在今日並無解履之事。引王制道路男子由右,婦人由左,車從中央一節,在今日亦跬步不可行。此虛陳古禮者也。又誦詩一條自造詩譜,舞勺一條自造舞譜,此又杜撰古樂者也。惟學書一篇,辨篆楷之分,極為精核。然亦非童子之所急,其郛廓正與親迎、朝覲等耳。
△《性理纂要》·八卷(河南巡撫採進本)
國朝冉覲祖撰。覲祖有《易經詳說》,已著錄。是書前四卷為性理纂要附訓,五卷至八卷為性理纂要附評。自序謂,附訓者,周子《太極圖》、《通書》,張子《西銘》、《東銘》,程子《定性書》五者之訓詁。《太極圖》、《通書》、《西銘》本朱子之注,諸儒之說,《東銘》、《定性書》則雜考朱子及諸儒之說而參以己意。附評者,以程子之言為經,朱子之言為傳,諸儒為之羽翼,而以己意為之評。推覲祖之意,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