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堂》詩中。其集見於《宋史·藝文志》者四十卷,與此本合。然方平在翰林時代言之文,如《立太子》、《除種諤節度使》、《韓琦守司徒》、《呂公弼樞密使》、《李昭亮殿前副都指揮使》諸制,見於《宋文鑑》者,此集皆無之。考王鞏作方平行狀,稱別有《玉堂集》二十卷。《東都事略》所載亦同。蓋制草別為一編,故集中不載耳。集凡詩四卷、頌一卷、《芻蕘論》十卷、雜論一卷、對策一卷、論事九卷、表狀三卷、書一卷、箋啟一卷、記序一卷、雜著一卷、祭文碑誌六卷。方平天資穎悟,於書一覽不忘。
文思敏贍,下筆數千言立就。才氣本什伯於人,而其識又能灼見事理,剸斷明決。
故集中論事諸文,無不豪爽暢達,洞如龜鑑。不獨史所載《平戎十策》、《論新法疏》為切中利弊。蘇軾作序,以孔融、諸葛亮比之。雖推挹之詞稍為溢量,然亦殆於近似矣。其集流傳甚少。此本首尾頗完善,“慎”字下皆注“今上御名”
四字。蓋從孝宗時刊本鈔出。惟不載蘇軾原序,疑傳寫者偶遺之。今併為錄補冠於卷首,以存其舊焉。
△《忠宣文集》·二十卷、《奏議》·二卷、《遺文》·一卷、《附錄》·一卷、《補編》·一卷(兩淮馬裕家藏本)
宋範純仁撰。純仁字堯夫,仲淹次子。皇祐元年進士。神宗時累擢天章閣待制。哲宗時貶永州安置。建中靖國初,召為光祿卿,分司南京。卒諡忠宣。事蹟附見《宋史》仲淹傳。文集凡二十卷。前五卷為詩,後十二卷皆雜文。其末三卷為國史本傳及李之儀所撰行狀,皆其侄孫之柔刊集時所附入也。前有嘉定五年樓鑰序,後有之柔及知永州沈圻、廖視、永州教授陳宗道四跋。又《奏議》二卷,自治平元年為殿中侍御史,至元祐八年再相前後所奏封事凡七十三首。又《遺文》一卷,載純仁文七首,附以其弟純禮文二首、純粹文十九首,乃其裔孫能濬據舊本重加刪補。又《附錄》一卷,為諸賢論頌十三首。《補遺》一卷,載純仁尺牘一首,附以制詞、題跋等十二首。亦能濬所編訂。康熙丁亥其二十世孫時崇與仲淹集合刻行之。《書錄解題》載純仁《言行錄》二十卷。在宋世已佚。又有《彈事》五卷、《國論》五卷,今悉未見。蓋亦久不傳矣。
△《嘉祐集》·十六卷、《附錄》·二卷(兩淮馬裕家藏本)
宋蘇洵撰。洵有《諡法》,已著錄。考曾鞏作洵墓誌,稱有集二十卷。晁公武《讀書志》、陳振孫《書錄解題》俱作十五卷。蓋宋時已有二本。是本為徐乾學家傳是樓所藏。卷末題紹興十七年四月晦日婺州州學雕。紙墨頗為精好。又有康熙間蘇州邵仁泓所刊,亦稱從宋本校正。然二本並十六卷,均與宋人所記不同。
徐本名《嘉祐新集》。邵本則名《老泉先生集》。亦復互異,未喻其故。或當時二本之外,更有此一本歟?今世俗所行又有二本。一為明凌濛初所刊朱墨本,併為十三卷。一為國朝蔡士英所刊任長慶所校本,凡十五卷。與晁氏、陳氏所載合。
然較徐本闕《洪範圖論》一卷,《史論》前少引一篇。又以《史論中》為《史論下》,而闕其《史論下》一篇。又闕《辨姦論》一篇、《題張仙畫像》一篇、《送吳侯職方赴闕序》一篇、《謝歐陽樞密啟》一篇、《謝相府啟》一篇、《香詩》一篇。朱彝尊《經義考》載洵《洪範圖論》一卷,注曰未見。疑所見洵集,當即此本。中間闕漏如是,恐亦未必晁、陳著錄之舊也。今以徐本為主,以邵本互相參訂,正其訛脫。亦有此存而彼逸者,併為補入。又《附錄》二卷,為奏議郎充婺州學教授沈斐所輯。較邵本少國史本傳一篇,而多輓詞十餘首。亦並錄以備考焉。
△《臨川集》·一百卷(內府藏本)
宋王安石撰。安石有《周禮新義》,已著錄。案《宋史·藝文志》載王安石集一百卷。陳振孫《書錄解題》亦同。晁公武《讀書志》則作一百三十卷。焦竑《國史經籍志》亦作一百卷,而別出《後集》八十卷。並與史志參錯不合。今世所行本實止一百卷,乃紹興十年郡守桐廬詹大和校定重刻,而豫章黃次山為之序。
次山謂集原有閩、浙二本。殆刊版不一,著錄者各據所見,故卷數互異歟!案蔡絛《西清詩話》載:“安石嘗雲:‘李漢豈知韓退之,輯其文不擇美惡,有不可以示子孫者,況垂世乎?’以此語門弟子,意有在焉。而其文迄無善本。如‘春殘密葉花枝少’云云,皆王元之詩。《金陵獨酌寄劉原甫》,皆王君玉詩。‘臨津豔豔花千樹’云云,皆王平甫詩。”陳善《捫蝨新話》所載,亦大略相同。據二人所言,則安石詩文字出門弟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