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4部分(3 / 4)

載其世系名字、科第仕履,皆一一條晰。然則撰此集者乃黃彥平。所謂次岑、次山、季岑者,或傳寫訛異,或偶以字行耳。至其集名《三餘》,當取三國董遇三餘讀書之意。《宋史》作《玉餘》,亦字形相似而誤也。彥平在靖康初,坐與李綱善,貶官。南渡後數上劄子論事,多所建白。其《論賞罰》一疏,持論尤為平允。厥後劉光世、呂祉得失,卒為所料,如操券然。亦剛正有識之士矣。又張端義《貴耳集》曰:“馬子方作守令,幕下黃次山作啟,與廟堂不入意。因自作之,有云‘方卌九之年,買臣自知其將貴。當乙巳之歲,淵明已賦其歸來。固不敢自比於古人,欲以此折衷於夫子。’黃大服”云云。是其虛心從善,異乎一長自足者,宜其文之工也。今據《永樂大典》所存,編為賦詩二卷、雜文二卷。存其文,並以存其人焉。

△《大隱集》·十卷(永樂大典本)

宋李正民撰。正民有《己酉航海記》,已著錄。正民《宋史》無傳,事蹟始末不可考。惟據《航海記》所述,知其高宗時為中書舍人,嘗奉使通問隆祐太后而已。今以集中諸表考之,則在朝嘗為給事中、禮部吏部侍郎。在外嘗知吉州、筠州、洪州、湖州、溫州、婺州、淮寧府。揚歷頗久,晚予宮祠以歸。又考徐夢莘《三朝北盟會編》,載“紹興十二年五月,金元帥來書雲:‘汴梁留守孟庾、陳州太守李正民及畢良史者,比審議使蕭毅等回,具言江南嘗詢訪此人,今並委沿邊官司,發遣前去。’六月,金人放東京留守孟庾、知陳州李正民還”云云。

是正民於知陳州時嘗為金人所獲,以和議成得還。集中《南歸詩》所云“淪身絕域久睽孤,投老歸來鬢髮疏”者,蓋即其事。特孟庾以東京附金,歸後高宗棄不復用。而正民屢更任使,終始弗替。則其在金朝當猶未至於失節,特史文闕略,不能得其詳耳。其集見於《宋史·藝文志》者三十卷,傳本久佚,惟《嘉興府志》載其《海月亭》詩一首。今據《永樂大典》所載,掇拾編次,厘為文六卷、詩四卷。中多中書制誥之作,溫潤流麗,頗近浮溪。其詩亦妍秀可誦。在南渡初,猶不失為雅音焉。

卷一百五十七 集部十

○別集類十

△《龜溪集》·十二卷(兩淮鹽政採進本)

宋沈與求撰。與求字必先,德清人。政和五年進士。高宗時官至知樞密院事。

卒諡忠敏。事蹟具《宋史》本傳。是集為紹熙中其孫說所刊,前有觀文殿大學士李彥穎、湖州教授張叔椿二序。史稱與求歷御史三院,知無不言。前後幾四百奏,其言切直。今所存僅十之三四,類多深中時弊。陳振孫《書錄解題》曰:“與求嘗奏王安石之罪,大者在於取揚雄、馮道。當時學者惟知有安石。喪亂之際,甘心從偽,無仗節死義之風,實安石倡之。此論前未之及也”云云。考熙寧以逮政和,王、蔡諸人以權勢奔走天下。誅鋤善類,引掖宵人。其夤緣以苟富貴者,本無廉恥之心,又安能望以名節之事!其偷生賣國,實積漸使然,不必盡由於推獎揚雄、表章馮道。與求此奏,亦事後推索之詞。然其說主持風教,振刷綱常,要不可不謂之偉論也。至其制誥諸篇,典雅舂容,亦具有唐人軌度,又不徒以奏議見長矣。

△《栟櫚集》·十六卷(福建巡撫採進本)

宋鄧肅撰。案王明清《揮麈後錄》稱:“宣和壬寅,艮嶽成,徽宗御製記。

李質、曹組各獻賦。獨太學生鄧肅上十詩,備述花石之事。其末句雲:‘但願君王安萬姓,圃中何日不春風。’詔屏逐之。靖康初,李伯紀啟其事,薦其才,召對賜進士出身。後為右正言,著亮直之名於當日。肅字志宏,南劍人。有文集,號《栟櫚》,遺文三十卷,詩附集中”云云。即其人也。今本僅詩一卷、詞一卷、文十四卷。與三十卷之數不符,殆散佚不完,又經後人重編歟。當張邦昌之僣立也,肅間行奔赴南京,其擢右正言即在是時。大節與杜甫略相似。其《靖康迎駕行》、《後迎駕行》等篇,亦頗近甫奉先諸作。在南北宋間,可謂篤勵名節之士。又唐、宋以來學者,皆尊揚雄,熙寧中遂至配享。而肅書揚雄事,獨指為叛臣,無可容於天地之間。與沈與求疏論王安石過尊揚雄,未知孰為先後。然均在《朱子綱目》書莽大夫之前。考陸深《溪山餘話》,載肅與朱子父松相善,有醉留冠帶以質紙筆之戲。肅有《寄朱韋齋》詩,即道其事。然則《綱目》之斥揚雄,得無傳肅之說乎?其識如是,宜其立身有本末矣。

△《默成文集》·八卷(浙江汪啟淑家藏本)

宋潘良貴撰。良貴字義榮,一字子賤,號默成居士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頁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hxsk.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