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止居瑣闥僅百餘日,忤秦檜罷去,閒居十餘年。後檜死,復召,仍力辭不起。年八十二乃終”。蓋亦守正不阿之士。其沒也,韓元吉為作行狀,稱其文章推本經術,出入韓、柳,不效世俗纖巧刻琢。雖演迤宏博,而關鍵嚴備。其為詩寓意高遠,自成一家。呂本中、陳與義讀之,曰:“語不自人間來也。”是其著作亦盛為當代所推矣。行狀及《宋史》本傳皆稱《非有齋類稿》五十卷。《書錄解題》亦同。此本前有曝書亭印記,蓋朱彝尊家舊鈔。題曰《苕溪集》,不知何人所改。又詩文共五十三卷,末附行狀一卷、誥詞一卷,凡五十五卷。卷數亦非其舊,或後人掇拾遺篇,增附其後,因而更名歟?
△《東牟集》·十四卷(永樂大典本)
宋王洋撰。洋字元渤,山陽人。以省試第二名中宣和六年甲科。紹興初累官起居舍人、知制誥,直徽猷閣,歷典三郡。其事蹟不見於《宋史》。惟周必大所作集序,略紀其行履大概。《嘉定山陽志》中有洋小傳,亦皆採必大序中語,不能有所增益。今考韓淲《澗泉日記》,稱“洋在信州城,居有荷花水木之趣,因號王南池。闢宴坐一室,號半僧寮。清貧,衣服窶甚。善詩篇”云云。《江西通志》亦稱洋僑寓上饒,與曾幾相唱和。以二書所載與集序參考之,蓋亦南渡之清流也。集為其子昌祖所編。《宋史·藝文志》列其目為二十九卷,而必大原序實作三十卷。則《宋史》為誤。自明以來,世罕傳本。選錄宋詩者多未之及。獨《永樂大典》各韻中散見頗多。謹採掇編訂,得古今體詩七百首、雜文三百五十餘首。其詩極意鏤刻,往往兀奡自喜,頗不為邊幅所拘。文章以溫雅見長,所撰內外製詞,尤有典則。蓋洋生當北宋之季,猶及睹前輩典型。故其所作,雖未能上追古人,而蟬蛻於流俗之中,則翛然遠矣。洪邁《容齋三筆》載洋《題餘幹縣琵琶洲》詩云:“塞外風煙能記否,天涯淪落自心知。眼中風物參差是,只欠江州司馬詩。”當時稱為佳句。而《永樂大典》內已佚不收。又《澗泉日記》極賞洋為李彭老所作《養源齋記》。檢《永樂大典》亦無此篇。則其他殘闕,當復不少矣。今姑就其尚存者分類排纂,析為十四卷,以著其概。其周必大序亦仍冠之於首焉。
△《相山集》·三十卷(永樂大典本)
宋王之道撰。之道字彥猷,廬州人。宣和六年與兄之義、弟之深,同登進士第。調歷陽丞。南渡後累官湖南轉運判官。以朝奉大夫致仕。後以其子藺官樞密使,追贈太師。《宋史》為藺立傳,而不及之道。故其事蹟不詳。惟尤袤所撰神道碑尚在《永樂大典》中,可以考見大略。之道嘗自號相山居士,其集即以為名。
《宋史·藝文志》作二十五卷。《書錄解題》作二十六卷。《寶祐濡須志》及《濡須續志》俱作四十卷。尤袤碑文作三十卷。彼此乖互不合。今原集既亡,無可復證。然袤碑乃據其子家狀所書,似當得其實也。初,金兵南伐,廬州盜起,之道率鄉人據險共保,城賴以全,幹略頗有足稱。又其登第對時,即極言燕、雲用兵之非。以切直抑置下列。及紹興和議初成,之道方通判滁州,移吏部侍郎魏矼、司諫曾統書,力陳辱國非便。尋又上疏論之,並以前書繳進。大忤秦檜意,謫監南雄鹽稅。坐是淪廢者二十年。今原疏雖佚不存,而所與矼、統二書,具在集中。其所論九不可和之說,慷慨激烈,足與胡銓封事相匹。氣節尤不可及。
其他論事諸劄子,亦多明白曉暢,可以見諸施行。韻語雖非所長,而抒寫性情,具有真樸之致。蓋有體有用之言,固不徒以文章工拙論矣。謹就《永樂大典》各韻中蒐輯編次,仍可得三十卷。疑明初纂修諸臣,重其為人,全部收入。故雖偶有脫遺,而仍去原數不遠歟。
△《三餘集》·四卷(永樂大典本)
按《三餘集》世無傳本,惟散見《永樂大典》中。然各韻所載,題為黃次岑者計七十餘篇。題為黃次山者計五篇。已自相牴牾。其中《見山堂記》一首,篇末自署豫章黃次岑。又別載謝鍔所撰《三餘集序》,則曰流江黃季岑。更互相舛迕。《宋史·藝文志》則作黃季岑《玉餘集》。焦竑《國史經籍志》則作黃次山《三餘集》。《前賢小集拾遺》載其詩一首,《歷代名臣奏議》載其文三篇,亦均作黃次山,近時厲鶚撰《宋詩紀事》,則雲黃次山字季岑。輾轉異同,幾於不可究詰。惟《豐城縣誌》載宋黃得禮字執中,元祐間進士,曾為柳州軍事參軍。
與集中《先大夫述》一首符合。又載得禮長子名彥輔,字伯強,登政和進士。次子彥平,字季岑,號次山,登宣和進士。建炎初仕至吏部郎中。出提點湖南刑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