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6部分(1 / 4)

宋李處權撰。處權《宋史》無傳。其集諸家亦不著錄。惟方回《瀛奎律髓》中錄所作《送二十兄還鎮江》詩一首。而注其後雲:“處權字巽伯,洛陽人。邯鄲公淑之後。有《崧庵集》。宣和間與陳叔易、朱希真以詩名。南渡後嘗領三衢”

云云。其履貫略可考證,而不言其距李淑為幾世。今其集傳本已絕。獨《永樂大典》中有之。且尋檢各韻,處權自序及其從弟處全原序、邵驥原跋,一一具在。

所紀生平蹤跡,差為詳備,惟世系仍未明晰。今案《建康志》有《李處全小傳》,稱:“處全,淑之曾孫,本豐縣人,後遷溧陽。官至朝請大夫。”而王明清《揮麈餘話》亦稱:“大理少卿李傳正為淑之孫,即處全之父。”據此,則處權實淑曾孫,而家於溧陽。《瀛奎律髓》所稱洛陽,當有刻本傳訛,以溧為洛耳。淑家富典籍,其《邯鄲圖書志》,晁公武每引以為據。又精研聲律,所作《詩苑類格》,今尚散見諸書中。處權承其世學,標新領異,別出以清雋之思,於詩道頗為深造。

處全序稱其“齒益高,心益苦,句法益老,與少作不類”。是其覃思吟詠,老而彌工。雖原帙散佚,東京與南渡以後所作,互相糅雜,不復能以年歲辨析。而總其大概,五言清脫瀏亮,略似張耒。七言爽健伉浪,可擬陳與義。在當時實一作手。久經湮沒,幸而復存,亦論宋詩者所宜甄錄也。謹採掇排比,以體區別,釐為六卷。仍以原序跋分系前後,俾將來有以考見焉。

△《藏海居士集》·二卷(永樂大典本)

案《藏海居士集》散見《永樂大典》中,題宋吳可撰。可事蹟無考,亦不知何許人。考集中年月,當在宣和之末。其詩有“一官老京師”句。又有“掛冠養拙”之語。知其嘗官於汴京,復乞閒以去。又有“往時家分寧,比年客臨汝”及“避寇湘江外,依劉汝水旁”句。知其嘗居洪州。建炎以後,轉徙楚、豫之間。

又可別有《藏海詩話》一卷,亦載《永樂大典》中,多與韓駒論詩之語。中有《童德敏木筆詩》一條。考《容齋三筆》載臨川童德敏《湖州題顏魯公祠堂詩》一篇,其人與洪邁同時。則可乃北宋遺老,至乾道、淳熙間尚在也。集中所與酬答者,如王安中、趙令畤、米友仁諸人,亦多南北宋間文士。元祐諸賢,風流未沫。故所存篇什無多,而大致清警,與謝逸、謝薖兄弟氣格相近。特其集既不傳,後之言宋詩者遂不能知其姓氏。厲鶚《宋詩紀事》蒐羅至三千八百餘家,亦未之及。則其沈晦已久矣。今一一裒輯,析為二卷。與《詩話》同著於錄,俾不致終就湮沒焉。

△《豫章文集》·十七卷(浙江鮑士恭家藏本)

宋羅從彥撰。從彥字仲素,沙縣人。以累舉恩授惠州博羅縣主簿。紹興初卒。

淳祐間追諡文質。事蹟具《宋史·道學傳》。是編為至正三年延平進士曹道振所編。以宋儒稱從彥為豫章先生,因以名集。道振原序稱:“郡人許源堂刻其遺集五卷,近得邑人吳紹宗稿,釐為一十三卷,附錄三卷、外集一卷、年譜一卷,凡一十八卷。”此本乃明代重刻。前有成化八年張泰序,後有嘉靖甲寅謝鸞跋。

《遵堯錄》八卷、集二程及楊龜山語錄一卷、雜著二卷、詩一卷、附錄三卷、外集一卷。以年譜別置於前,不入卷數,故題為十七卷。然第一卷雖列經解之目,而其文久佚。有錄無書,實止十六卷而已。

△《和靖集》·八卷(江西巡撫採進本)

宋尹焞撰。焞有《孟子解》,已著錄。然《孟子解》雖名見《書錄解題》,原書實已散佚。今所行者乃贗本。惟此集猶相傳舊笈。凡奏劄三卷、詩文三卷。

其壁帖一卷,乃焞手書聖賢治氣養心之要,粘之屋壁以自警惕,後人錄之成帙。

又《師說》一卷,則焞平日之緒論,而其門人王時敏所編也。考《朱子語錄》,謂焞文字有關朝廷者,多門人代作。今其孰為假手,孰為真筆,已不可復考。

然指授點定,亦必焞所自為。《會昌一品集序》雖李商隱作,究以鄭亞改本為勝,正不必儘自己出也。詩不多作,然《自秦入蜀道中作》雲:“南枝北枝春事休,啼鶯乳燕也含愁。朝來回首頻惆悵,身在秦川最盡頭。”亦殊有詩情。固未可概以有韻語錄目之矣。

△《王著作集》·八卷(浙江鮑士恭家藏本)

宋王蘋撰。蘋字信伯,福清人。《福建通志》稱:“紹興初,平江守孫祐以德行薦於朝,召對賜進士出身。除秘書省正字。累官左朝奉郎。”陳振孫《書錄解題》則作“以趙忠簡薦賜進士出身,官至著作佐郎。秦檜惡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章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hxsk.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