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53部分(1 / 4)

凡韓愈文十六卷,柳宗元文十二卷,歐陽修文三十二卷,附《五代史抄》二十卷,王安石文十六卷,曾鞏文十卷,蘇洵文十卷,蘇軾文二十八卷,蘇轍文二十卷,每家各為之引。說者謂其書本出唐順之,坤據其稿本,刊版以行,攘為己作,如郭象之於向秀。然坤所作《序例》,明言以順之及王慎中評語標入,實未諱所自來,則稱為盜襲者,誣矣。其書初刊於杭州,歲久漫漶,萬曆中,坤之孫著,復為訂正而重刊之,始以坤所批《五代史》附入歐文之後。今所行者,皆著重訂本也。自李夢陽《空同集》出,以字句摹秦、漢,而秦、漢為窠臼;自坤《白華樓稿》出,以機調摹唐、宋,而唐、宋又為窠臼。故坤嘗以書與唐順之論文,順之復書有“尚以眉發相山川,而未以精神相山川”之語。又謂繩墨佈置,奇正轉摺,雖有專門師法,至於中間一段精神命脈,則非具今古隻眼者,不足與此云云。蓋頗不以能為古文許之。今觀是集,大抵亦為舉業而設。其所評語,疏舛尤不可列舉。黃宗羲《南雷文定》有《答張自烈書》,謂其韓文內《孔司勳志》,不曉句讀;《貞曜先生志》所云來吊韓氏,謂不知何人;柳文內《與顧十郎書》,誤疑“十郎”為“宗元座主”;歐文內薛簡肅舉進士第一讓王嚴,疑其何以得讓;又以《張谷墓表》遷員外郎知陽武縣,為當時特重令職;又《孫之翰志》學究出身、進士及第,為再舉進士,皆不明宋制,而妄為之說。又謂其圈點批抹,亦多不得要領,而詆為小小結果。皆切中其病。然八家全集浩博,學者遍讀為難,書肆選本,又漏略過甚,坤所選錄,尚得煩簡之中。集中評語,雖所見未深,而亦足為初學之門徑。一二百年以來,家弦戶誦,固亦有由矣。

△《吳都文粹續集》·五十六卷、《補遺》·一卷(兩淮馬裕家藏本)

明錢穀編。穀字叔寶,長洲人,《明史·文苑傳》附見《文徵明傳》中。但稱其能畫。朱彝尊《靜志居詩話》則稱穀貧無典籍,遊文徵仲之門,日取插架書讀之,手抄異書最多,至老不倦。仿鄭虎臣《吳都文粹》,輯成續編,間有三百卷。其子功甫繼之,吳中文獻,藉以不墜云云。功甫,錢與治之字也,所稱卷數與此本不符,疑合與治續編言之。或穀初所蒐羅,原有此數,後復加刪汰,以成今本。彝尊乃據其舊稿言之歟?此本第五十三卷、五十四卷俱逸,第五十卷亦殘闕,檢勘他本並同,蓋流傳既久,不免脫遺,已非完本。其中所標二十一門,分類亦多未確,蓋能博而未能精者。然自說部、類家、詩編、文稿,以至遺碑、斷碣,無不甄錄,其採輯之富,視鄭書幾增至十倍。吳中文獻,多藉是以有徵,亦未可以蕪雜棄矣。

△《石倉歷代詩選》·五百六卷(浙江巡撫採進本)

明曹學佺編。學佺有《易經通論》,已著錄。是編,所選歷代之詩,上起古初,下迄於明,凡古詩十三卷,唐詩一百卷,拾遺十卷,宋詩一百七卷,金、元詩五十卷,明詩初集八十六卷、次集一百四十卷。舊一名《十二代詩選》,然漢、魏、晉、宋、南齊、梁、陳、魏、北齊、周、隋,實十一代,既錄古逸,乃綴於八代之末,又並五代於唐、並金於元,於體例名目,皆乖剌不合。故從其版心所題,稱歷代詩選,於義為諧。所選雖卷帙浩博,不免傷於糅雜,然上下二千年間,作者皆略存梗概,又學佺本自工詩,故所去取,亦大都不乖風雅之旨,固猶勝貪多務得,細大不捐者。惟金代僅錄元好問一人,頗為疏漏。意其時毛晉所刊《中州集》、《河汾諸老詩》,猶未盛行,故學佺未見歟。其冠於元詩之首,亦以一代只一人,不能成集故也。據《千頃堂書目》,學佺所錄《明詩》尚有三集一百卷,四集一百三十二卷,五集五十二卷,六集一百卷,今皆未見,殆已散佚。然自萬曆以後,繁音側調,愈變愈遠於古,論者等諸自鄶無譏。是本止於嘉、隆,正明詩之極盛,其三集以下之不存,正亦不足惜矣。

△《四六法海》·十二卷(內府藏本)

明王志堅編。志堅有《讀史商語》,已著錄。秦、漢以來,自李斯《諫逐客書》始點綴華詞,自鄒陽《獄中上樑王書》始疊陳故事,是駢體之漸萌也。符命之作則《封禪書》、《典引》,問對之文,則《答賓戲》、《客難》,駸駸乎,偶句漸多。沿及晉、宋,格律遂成,流迨齊、梁,體裁大判,由質實而趨麗藻,莫知其然而然。然實皆源出古文,承流遞變。猶四言之詩至漢而為五言,至“六朝”而有對句,至唐而遂為近體。面目各別,神理不殊,其原本風雅則一也,厥後輾轉相沿,逐其末而忘其本。故周武帝病其浮靡,隋李諤論其佻巧,唐韓愈亦齗齗有古文、時文之辨。降而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章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hxsk.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