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52部分(1 / 4)

,壽光人,正德戊辰進士,官至布政司參議。經字伯常,號東渚,益都人,正德甲戌進士,官至兵部尚書。卿字時庸,號海亭,益都人,正德戊辰進士,官至布政司參政。淵甫字子深,號範泉,澄甫之弟,正德戊午舉人。應奎字文煥號澠谷,益都人,官至知府。嘉靖乙未丙申間,經以禮部侍郎丁憂里居。

田除名閒住,淵甫未仕,存禮等五人並致仕,乃結詩社於北郭禪林,後編輯所作成帙,冠以“社約”、“同社姓氏”及長至日、五月五日、九月九日、上巳日、七月七日,會《集序》五篇。其詩凡古樂府二卷,五言古詩二卷,七言古詩二卷,五言律詩三首,五言排律一卷,七言律詩一卷,五言絕句一卷,七言絕句一卷,計詩七百四十九首。其編輯名氏原本未載,惟卷首萬曆己亥魏允貞《序》,稱友人馮用韞以《海岱會集》自遠寄至,據王士禎《古夫於亭雜錄》,蓋馮裕曾孫琦所選也。八人皆不以詩名,而其詩皆清雅可觀,無三楊臺閣之習,亦無七子摹擬之弊。故王士禎稱其各體皆入格,非苟作者。觀其“社約”中有不許將會內詩詞傳播,違者有罰一條。蓋山間林下,自適性情,不復以文壇名譽為事,故不隨風氣為轉移。而八人皆閒散之身,自吟詠外,別無餘事;故互相推敲,自少疵類。

其斐然可誦,良亦有由矣。

△《經義模範》·一卷(浙江鮑士恭家藏本)

不著編輯者名氏。前有王廷表《序》,稱嘉靖丁未,訪楊升庵於滇,得《經義模範》一帙,乃同年朱良矩所刻云云。考廷表為正德甲戌進士。是科題名碑有朱良、朱敬、朱裳、朱節、朱昭、朱方六人,未詳孰是。以字義求之,殆朱方為近乎。方,浙江永康人,其仕履亦未詳,所錄凡宋張才叔、姚孝寧、吳師孟、張孝四人“經義”共十六篇。其弁首即才叔《自靖人自獻於先王》一篇,呂祖謙錄入《文鑑》者也。時文之變,千態萬狀,愈遠而愈失其宗,亦愈工而愈遠於道。

今觀其初體,明白切實乃如此。考吳伯宗《榮進集》,亦載其洪武辛亥會試中式之文,是為明之首科,其所作亦與此不相遠,知立法之初,惟以明理為主,不以修詞相尚矣。康熙中,編修俞長城嘗輯北宋至國初“經義”為一百二十名家稿。

然所錄如王安石、蘇轍諸人之作,皆不言出自何書,世或疑焉。此集雖篇帙寥寥,然猶可見“經義”之本始,錄而存之,亦足為黜浮式靡之助。惟《劉安節集》載有“經義”十七篇,亦北宋程試之作,此集未載,或偶未見歟?

△《文編》·六十四卷(江蘇巡撫採進本)

明唐順之編。順之有《左編》,已著錄。是集取由周迄宋之文,分體排纂,陳元素《序》,稱以真德秀《文章正宗》為稿本。然德秀書主於論理,而此書主於論文,宗旨迥異,元素說似未確也。其中如以莊、韓、孫子諸篇入之論中,為強立名目。又不錄《史記》、《漢書》列傳,而獨取《後漢書·黃憲傳》冠諸傳之上,進退亦多失據,蓋匯收太廣,義例太多,踳駁往往不免。然順之深於古文,能心知其得失,凡所別擇,具有精意。觀其《自序》雲,不能無文,即不能無法。是編者文之工匠,而法之至也。其平日又嘗謂漢以前之文,未嘗無法,而未嘗有法,法寓於無法之中,故其為法也密而不可窺。唐與宋之文不能無法,而能毫釐不失乎法,以有法為法,故其為法也嚴而不可犯。其言皆妙解文理,故是編所錄雖皆習誦之文,而標舉脈絡,批道窾會,使後人得以窺見開闔順逆,經緯錯綜之妙。而神明變化,以蘄至於古。學秦、漢者,當於唐、宋求門徑;學唐、宋者,固當以此編為門徑矣。自正、嘉之後,北地、信陽聲價,奔走一世;“太倉”、“歷下”,流派彌長,而日久論定,言古文者終以順之及歸有光、王慎中三家為歸。豈非以學七子者,畫虎不成反類狗;學三家者,刻鵠不成尚類鶩耶?

閻若璩《潛邱劄記》有《與戴唐器書》,述宋實穎之言曰:荊川才大如海,評書有詳有略,惟文編出陳元素者非其原本。又稱兩本舍下俱有,他日呈寄自知之云云。今世所行惟此一本,其為原本、陳本,不復可考。要其大旨,固皆出於順之也。

△《古詩紀》·一百五十六卷(內府藏本)

明馮惟訥撰。惟訥字汝言,臨朐人,嘉靖戊戌進士,官至江西左布政使,加光祿寺卿,致仕,事蹟附見《明史·馮琦傳》。其書前集十卷,皆古逸詩;正集一百三十卷,則漢、魏以下,陳、隋以前之詩;外集四卷,附錄仙鬼之詩;別集十二卷,則前人論詩之語也。時代綿長,採摭繁富,其中真偽錯雜,以及牴牾舛漏,所不能無。故馮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章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hxsk.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