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52部分(2 / 4)

舒作《詩紀匡謬》,以糾其失。然上薄古初,下迄六代,有韻之作,無不兼收,溯詩家之淵源者,不能外是書而別求。固亦採珠之滄海,伐木之鄧林也。厥後臧懋循《古詩所》、張之象《古詩類苑》、梅鼎祚《八代詩乘》,相繼而出,總以是書為藍本。然懋循書,雖稱補此書之闕,而捃拾繁猥,珠礫混淆,又割裂分體,不以時代為次,使閱者茫不得正變之源流;之象書,又以題編次,竟作類書;鼎祚書,僅漢、魏全錄,晉、宋以下皆從刪節,已非完備之觀。

而漢、魏詩中,如所增蘇武妻詩之類,又深為藝林之笑噱,故至今惟惟訥此編,為詩家圭臬。初,太原甄敬為刊版於陝西,一依惟訥原次,而剞劂甚拙,復間有舛訛。此本為吳琯等重刊,雖去其前集、正集、外集、別集之名,合併為一百五十六卷,而次第悉如其舊,校讎亦較甄本為詳,故今從吳本錄之。惟訥別有《風雅廣逸》十卷,核其所載,即此編之前集。蓋初輯古逸諸篇,先刊別行,後乃續成漢、魏以下,併為一篇,實非有二。今特別存其目,而其書則不復錄焉。

△《詩紀匡謬》·一卷(江蘇巡撫採進本)

國朝馮舒撰。舒字已蒼,號默菴,又號“癸巳老人”,常熟人。舒因李攀龍《詩刪》,鍾惺、譚元春《詩歸》所載古詩,輾轉沿訛,而其源總出於馮惟訥之《古詩紀》,因作是書以糾之,凡一百一十二條。其中如《於忽操》三章為宋王令詩,《兩頭纖纖青玉玦》一章,為王建詩,《休洗紅》二章為楊慎詩,一一辨之。而楊慎《石鼓文》偽本全載卷中,乃置不一詰。又蘇伯玉妻《盤中詩》,《詩紀》作漢人,固謬;宋本《玉臺新詠》列於傅休奕詩後,不別題蘇伯玉妻,乃嘉定間陳玉父刻本偶佚其名;觀《滄浪詩話》稱蘇伯玉妻有此體,見《玉臺集》,則嚴羽所見之本,實題伯玉妻名。又桑世昌《迴文類聚》,載《盤中詩》,亦題蘇伯玉妻,則惟訥所題姓名,不為無據,舒之所駁,是知其一,不知其二也。至禹《玉牒詞》實載《後漢書》郡國志注中,惟訥不言所出,但於題下留未刻之版一行,竟未及補。舒校正“斜柯”諸字之訛,而不及此條,亦為闕漏。然他所抉摘,多中其失,考證精核實出惟訥之上。原原本本,證佐確然,固於讀古詩者大有所裨,不得議為吹求。雖謂之“羽翼詩紀”可矣。

△《全蜀藝文志》·六十四卷(兩淮馬裕家藏本)

明周復俊編。復俊有《東吳名賢記》,已著錄。初,宋慶元中四川安撫使袁說友,屬知雲安縣程遇孫等八人裒《成都文類》五十卷,中間尚有所未備。嘉靖中,復俊官四川按察司副使,復博採漢、魏以降詩文之有關於蜀者匯為此書,包括網羅,極為賅洽。所載如《宋羅泌姓氏譜》、元費著《古器譜》諸書,多不傳於今。又如李商隱《重陽亭銘》,為《文苑英華》所不錄,其本集亦失載,徐炯、徐樹穀《箋註義山文集》,即據此書以補入。如斯之類,皆足以資考核。諸篇之後,復俊間附案語。如漢初平五年《周公禮殿》記載洪适《隸釋》,並載史子堅《隸格》,詳略異同,彼此互見,亦頗有所辨證。其中若曹丕《告益州文》與魏人《檄蜀文》,偽詞虛煽,顛倒是非,於理可以不錄;然此志蒐羅故實,例主全收,非同編錄總集,有所去取。善惡並載,亦未足為復俊病。惟篇末不著駁正之詞,以申公義,是則義例之疏耳。

△《古今詩刪》·三十四卷(江蘇巡撫採進本)

明李攀龍編。攀龍有《詩學事類》,已著錄。是編,為所錄歷代之詩,每代各自分體,始於古逸,次以漢、魏南北朝,次以唐,唐以後繼以明,多錄同時諸人之作,而不及宋、元。蓋自李夢陽倡不讀唐以後書之說,前後七子,率以此論相尚。攀龍是選,猶是志也。江淹作《雜擬詩》,上自漢京,下至齊、梁,古今鹹列,正變不遺。其《序》有曰:“蛾眉詎同貌而俱動於魄,芳草寧共氣而皆悅於魂”。又曰:“世之諸賢,各滯所迷,莫不論甘而忌辛,好丹而非素,豈所謂通方廣恕,好遠兼愛?然則文章派別,不主一途,但可以工拙為程,未容以時代為限。宋詩導黃、陳之派,多生硬杈椏;元詩沿溫、李之波,多綺靡婉弱。論其流弊,誠亦多端,然鉅制鴻篇,亦不勝數,何容刪除兩代,等之自鄶無譏。王士禎《論詩絕句》有曰:“鐵崖樂府氣淋漓,淵穎歌行格儘奇;耳食紛紛說開寶,幾人眼見宋元詩?”其殆為夢陽輩發歟?且以此選所錄而論,唐末之韋莊、李建勳,距宋初閱歲無多;明初之劉基、梁寅,在元末吟篇不少。何以數年之內,今古頓殊,一人之身,薰蕕互異,此真門戶之見,入主出奴,不緣真有限斷。厥後摹擬剽竊,流弊萬端,遂與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頁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hxsk.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