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64部分(3 / 4)

墓碑》,則稱以禮部郎中致仕,《元史》本傳亦同。蓋《元史》即濂所撰,故與碑合。然樞與本皆師道舊友,不應有誤,或濂記錄未真也。)凡詩九卷、文十一卷,流傳頗鮮。此本乃新城王士禎寫自崑山徐秉義家,因行於世。師道少與許謙同師金履祥。所著有《易雜說》二卷、《書雜說》六卷、《詩雜說》二卷、《春秋胡氏傳附正》十二卷,於經術頗深。所補正鮑彪《戰國策注》,及所撰《敬鄉錄》,於史事亦頗有考證。又與黃溍、柳貫、吳萊相與往來倡和,故詩文具有法度。其文多闡明義理,排斥釋、老,能篤守師傳。其詩則風骨遒上,意境亦深,褎然升作者之堂,非復仁山集中格律矣。蓋其早年本留心記覽,刻意詞章;弱冠以後,始研究真德秀書。故其所作,與講學家以餘力及之者,迥不同耳。

△《積齋集》·五卷(永樂大典本)

元程端學撰。端學有《春秋三傳辨疑》,已著錄。其文集《元史》本傳不載,世亦未見傳本,惟《文淵閣書目》有之。今檢勘《永樂大典》各韻中,尚頗散見一二。考曹安《讕言長語》,記歐陽玄為浙省考官,本房得《四靈賦》一卷,詞意高迥。覆考官謂非賦體,欲黜之。玄爭之力,且曰:“其人賦場如此,經義必高。”督掌卷官取其本經,則偉然老成筆也。及拆卷,乃程端學。歐陽玄作《端學墓誌》,亦稱“至治癸亥,浙闈秋試第二場《四靈賦》,詞氣高迥,因得與選。”

則端學以是賦得名,必載集中。今所存僅《陽燧賦》一篇,而是賦已佚,則散亡亦多矣。謹掇拾殘剩,釐為詩一卷、文四卷,以備元人之一家。端學之說《春秋》,勇於信心,而輕於疑古,頗不免偏執膠固之弊。然其人品端謹,學術亦醇,故其文結構縝密,頗有閎深肅括之風。故曹安又記其會試經義策冠場,考官白宰相曰:“此卷非三十年學問不能成。”蓋根柢既深,以理勝而不以詞勝,故與雕章繪句者異焉。詩尚沿南宋末派。觀墓誌稱端學泰定初扈蹕上都,時虞集為國子司業,深相器重,而不甚見兩人唱和之作。則端學不以是擅長,亦可見矣。

△《燕石集》·十五卷(浙江巡撫採進本)

元宋褧撰。褧字顯夫,大都人。泰定元年進士。歷官翰林直學士,兼經筵講官。諡文清。褧博覽群籍,與兄本後先入館閣,並有集行世,時人以“大宋”、“小宋”擬之。褧集為其侄太常奉禮郎彍所編。凡詩十卷、文五卷。首載至正八年御史臺諮浙江行中書省刊行諮呈一道,歐陽玄、蘇天爵、許有壬、呂思誠、危素五《序》,末附諡議、墓誌、祭文、輓詩。又有洪武中何之權、呂熒二《跋》。蓋猶舊本。《歐陽玄序》稱其詩“務去陳言,燕人凌雲不羈之氣,慷慨赴節之音,一轉而為清新秀偉”。《蘇天爵序》稱其詩“清新飄逸,間出奇古,若盧仝、李賀”。《危素序》則稱其“精深幽麗,而長於諷諭”。核其所說,亦約略近之。至其詞藻煥發,時患才多。句或不檢,韻成牽綴。如《正獻公墳所寒食詩》,有“高墳白打錢”句。案韋莊詩“上相間分白打錢”,非紙錢也。張女輓詩,卻是“貞魂埋不得”句。《序》稱其女工於屬對,十歲而夭。案李商隱詩“萬古貞魂倚暮霞”,非十歲未字之女也。如斯之類,大抵富贍之過。貪多務得,遂不能刮垢磨光。然武庫之兵,利鈍互陳。論其大體,足為一家,固不以字句累之矣。其文為作詩之餘事,然溫潤而潔淨,亦不失體裁焉。

△《秋聲集》·四卷(兩淮馬裕家藏本)

元黃鎮成撰。鎮成有《尚書通考》,已著錄。其集據顧嗣立《元詩選》稱原本十卷,又載有《鄭潛序》。此本僅存四卷,又惟鎮成《自序》一篇,而不載《潛序》,似非完帙矣。王士禎《居易錄》稱其《秋風》一首、《秋山小景》一首、《五曲精舍》一首,以為具有風調。今觀其集,大抵邊幅稍狹,氣味稍薄,蓋限於才弱之故。然近體出以雅潔,古體出以清省,亦復善用其短。故格韻楚楚,頗得錢、郎遺意。較元代纖穠之體,固超然塵壒之外也。《閩書》稱鎮成至正中築室城南,號南田耕舍。部使者屢薦之,不就。似乎高隱之士。《鄭潛序》則稱其有所激而鳴其不平。今考集中《南田耕舍詩序》言:“賦者率擬之於老農,人各有志,同床而不相察。”其第二首雲:“種田南山下,土薄良苗稀。稊稗日以長,荼蓼塞中畦。路逢荷人,相顧徒嗟諮。我欲芟其蕪,但念筋力微。終焉鮮嘉穀,何以奉年飢。誰令惡草根,亦蒙雨露滋。豈無力耕士,悠悠興我思。”

則鎮成蓋遭逢亂世,有匡時之志而不能行,乃有託而逃。故詩多憂時感事之語。

《潛序》為知其心,徒以為恬退之士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頁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hxsk.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