乃若較聲律,評矩矱,區區於文字家者,亦淺之乎知先生矣。”殆微詞歟。
△《張文僖公文集》·十四卷、《詩集》·二十二卷(浙江巡撫採進本)
明張昇撰。昇字啟昭,南城人,成化己丑進士第一,官至禮部尚書,事蹟具《明史》本傳。是編乃其子浙江布政使元錫所刊。前有嘉靖元年《邵寶序》,謂此書本名《柏崖集》。刻成而賜諡之命適至,遂以名之。然本傳不言有諡,或偶漏歟。昇立朝頗著風節,而其文多應酬之作。末附《瀛涯勝覽》及《北行錄》、《西行錄》,皆縷述見聞,無所考證。其詩近體多於古體,而七言近體尤多於五言。是足驗其所得矣。
△《使東日錄》·一卷(浙江巡撫採進本)
明董越撰。越有《朝鮮賦》,已著錄。是集乃弘治元年越為朝鮮頒詔正使途中紀行之詩。考越奉使時官庶子,而刻本首行結銜乃作儒林郎大理寺。“寺”字以下刊版劽穡�豢殺嫫湫彰��苫蛐?�咚�忪!�
△《太和堂集》·六卷(浙江汪汝瑮家藏本)
明屠勳撰。勳字元勳,平湖人,成化己丑進士,官至刑部尚書,諡康僖。是編詩四卷、文二卷,以神道碑、墓誌附於末。《陳懿典序》稱合刻屠氏家藏二集,蓋其子應埈有《蘭暉堂集》,當日合為一編耳。
△《交石類稿》·三卷(兩淮鹽政採進本)
明吳文度撰。文度字憲之,應天人,成化壬辰進士,官至南京戶部尚書,事蹟附見《明史·張泰傳》。是集詩一卷、文二卷,皆詞旨樸僿。蓋文度官汀州知府時有惠政,汀州人為之刊行以志遺愛,是固不以詞采論也。
△《文溫州集》·十二卷(浙江巡撫採進本)
明文林撰。林有《琅琊漫抄》,已著錄。林嘗為溫州府知府,故其集以溫州名。其中《陳馬政》諸篇,皆官南京太僕寺丞時作。總題以溫州,從所終也。
△《孫清簡公集》·二卷(兩江總督採進本)
明孫需撰。需字孚吉,別號冰檗翁,德興人,成化壬辰進士,官至南京吏部尚書,諡清簡,事蹟附見《明史·孫原貞傳》。需初為南京御史,以劾妖僧繼曉,廷杖調外。為禮部尚書,又忤劉瑾罷官。以風節著。巡撫河南、陝西、鄖陽,抑權貴,綏流亡,尤具有循績。詩文則非所長。是集初名《冰檗稿》,其孫世良改今名。末有隆慶庚午世良記曰:“壬戌循例至京師奉遺稿。請瞿昆湖、姜晉齋摘其尤者得四帙。丁卯過常郡,謀諸王百穀,更為分門別類,厘為上下二卷。是刻豈欲上匹大方,持示海內,第俾子孫異日有所取以承藉雲耳。”其言篤實,想見需之家法。《王世貞序》謂其詩文衝然而不為藻採,淡然而若無深思,亦有微詞焉。
△《石淙稿》·十九卷(安徽巡撫採進本)
明楊一清撰。一清有《關中奏題稿》,已著錄。考《明史·藝文志》載《一清奏議》三十卷、《石淙類稿》四十五卷、詩二十卷。今所傳《關中奏題稿》已與三十卷之數不符。此本有詩無文,首《鳳池稿》,次《省墓稿》,次《禫後稿》,次《西巡稿》,次《北行稿》,次《容臺稿》,次《行臺稿》,次《歸田前稿》,次《自訟稿》,次《制府稿》,次《吏部稿》,次《玉堂稿》,次《歸田後稿》,次《督府稿》,次《玉田後稿》,各以類分,止十九卷,與《藝文志》卷目亦不合。惟《督府稿》後別附簡札一卷,當為文集中一種,裝緝誤入於此,史志或並此數之歟。
△《東溪稿》·十卷(兩淮鹽政採進本)
明鄧庠撰。庠字宗周,宜章人,成化壬辰進士,官至南京戶部尚書,終蘇州巡撫。是編乃其詩集。凡《吟稿》五卷、《入覲聯句錄》一卷、《續稿》三卷、《別稿》一卷,而以石珤所作小傳附焉。
△《梅巖小稿》·三十卷(浙江汪汝瑮家藏本)
明張旭撰。旭字廷曙,休寧人,成化甲午舉人,歷官孝豐、伊陽、高明三縣知縣。是集凡詩二十二卷、文八卷。其詩長於集句,採摭成語,位置聯絡,往往如出自然。其所自作,則雖律調工整,而傷於剽利,蓋學《長慶集》而不至者也。
散體諸文,大抵應俗之作矣。
△《東田漫稿》·六卷(直隸總督採進本)
明馬中錫撰。中錫字天祿,別號東田,故城人,成化乙未進士,官至左都御史。事蹟具《明史》本傳。是集為其子師言所編。同邑孫緒序之,稱其詩卑者亦邁許渾,高者當在劉長卿、陸龜蒙之列。而其末力詆竊片語,撏數字,規規於聲韻步驟,摹仿愈工,背馳愈遠。蓋為李夢陽而發。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