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8部分(3 / 4)

,姑存以備一家。毛晉刻本前有顧雲序。序末謂之《唐風集》。以下文不相屬。蓋舊本《唐詩紀事》載雲此序,誤連下條“荀鶴初謁梁王”云云六十四字為一條,晉不察而誤並抄之,殊為疏舛。今刊除此段,以還其舊焉。

△《徐正字詩賦》·二卷(福建巡撫採進本)

唐徐寅撰。寅字昭夢,莆田人。乾寧元年進士及第。授秘書省正字。後依王審知幕府,歸老延壽溪。所著有《探龍》、《釣磯》二集,共五卷。自《唐書·藝文志》已不著錄,諸家書目亦不載其名。意當時即散佚不傳。此本僅存賦一卷,計八首。各體詩一卷,計三百六十八首。蓋其後裔從《唐音統籤》、《文苑英華》諸書裒輯成編,附刻家乘之後者,已非五卷之舊矣。其賦句雕字琢,不出當時程試之格。而刻意鍛鍊,時多秀句。集中《贈渤海賓貢高元固詩序》,稱其國傳寫寅《斬蛇劍》、《御溝水》、《人生幾何》三賦,至以金書列為屏幛。則當時亦價重雞林矣。詩亦不出五代之格,體物之詠尤多。五言如“白髮隨梳少,青山入夢多”、“歲計懸僧債,科名負國恩”。七言如“豐年甲子春無雨,良夜庚申夜足眠”、“月明南浦夢初斷,花落洞庭人未歸”、“鶗鴂聲中雙闕雨,牡丹花畔六街塵”諸聯,已為集中佳句。然當時文體,不過如斯。不能獨責備於寅也。寅嘗獻賦於朱全忠,後忤全忠,乃遁歸閩。非真有惓惓故主之思。乃與司空圖、羅隱二人遙相倡和,有如臭味。又作《大夫松》詩曰:“爭如澗底凌霜節,不受秦王號此官。”《馬嵬》詩曰:“張均兄弟皆何在,卻是楊妃死報君。”更似一飯不忘唐者。蓋文士之言不足盡據,論世者所以貴考其實也。

△《黃御史集》·十卷、《附錄》·一卷(浙江汪啟淑家藏本)

唐黃滔撰。滔字文江,莆田人。乾寧二年進士第。光化中除四門博士,尋遷監察御史裡行,充威武軍節度推官。王審知據有全閩,而終守臣節,滔匡正之力為多。《五代史》稱審知好禮下士,王淡、楊沂、徐寅,唐時知名士多依之。獨不及滔。《五代史》多漏略,不足據也。又集中有《祭南海南平王文》,稱“崔員外昨持禮幣,嘗詣門牆,爰蒙執手之歡,宏敘親仁之旨”云云。乃為王審知祭劉隱而作。案隱初封大彭王,進封南平王,再進封南海王。據《五代會要》,南海之封在隱卒後一月,故此文尚稱南平王。說者或以高季興亦封南平,又不知此文為代審知所作,遂謂滔曾應高氏之聘。亦考之未審矣。《唐書·藝文志》載滔集十五卷,又《泉山秀句》三卷。並已散佚。此本卷首有楊萬里及謝諤序。萬里序謂“滔裔孫永豐君自言此集久逸,其父考功公始得之,僅四卷而已。其後永豐君又得詩文五卷於呂夏卿家。又得逸詩於翁承贊家。又得銘碣於浮屠、老子之宮。

編為十卷”。是為淳熙初刻。後再刻於明正德,三刻於萬曆,四刻於崇禎。此本即崇禎刻也。集中文頗贍蔚,詩亦有貞元、長慶之遺。雖不及羅隱、司空圖,而實非徐寅諸人之所及。其《潁川陳先生集序》稱:“天覆元年,某叨閩相之闢。”

考乾寧四年,唐以福州為威武軍,拜審知節度使,累遷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封琅邪王。至梁太祖即位,乃封閩王,仍同中書門下平章事。滔稱閩相而不稱王,則所謂規正審知使守臣節者,是亦一證也。末有《附錄》一卷。又載滔裔孫補遺文一篇。補字季全,紹興中進士,歷官安溪縣令。所著《詩解》、《九經解》、《人物誌》等書,皆失傳。惟此篇僅存,故附滔集以行世雲。

△《羅昭諫集》·八卷(浙江巡撫採進本)

唐羅隱撰。隱有《兩同書》,已著錄。考《吳越備史》隱本傳雲,隱有《江東甲乙集》、《淮海寓言》及《讒書後集》,並行於世。鄭樵《通志·藝文略》載《羅隱集》二十卷,《後集》三卷,又有《吳越掌記集》三卷。至陳振孫《書錄解題》,則《甲乙集》僅十卷,而《後集》反有五卷,又多《湘南集》三卷。

且注《甲乙集》皆詩,《後集》有律賦數首,《湘南集》乃長沙幕中應用之文。

隱又有《淮海寓言》及《讒書》等,求之未獲云云。據此,則不特《吳越掌記集》不傳,即《淮海寓言》、《讒書》二種,振孫且不得見矣。此本為康熙初彭城知縣張瓚所刻。後有瓚跋雲:“昭諫諸集,今不復見,僅得《江東集》抄本於邑人袁英家。嗣後得《甲乙集》刻本,合而讀之,雖全集不獲盡睹,窺豹者已得一斑矣。”蓋出於後人所掇拾,非舊帙也。所載詩四卷,又有雜文一卷。詩與毛晉所刻《甲乙集》合,雜文則不知原在何集。其《湘南集》僅存自序一篇,列於卷中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頁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hxsk.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