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8部分(2 / 4)

·一卷(江蘇巡撫採進本)

唐韓偓撰。《唐書》本傳謂偓字致光。計有功《唐詩紀事》作字致堯。胡仔《漁隱叢話》謂字致元。毛晉作是集跋,以為未知孰是。案劉向《列仙傳》稱偓佺堯時仙人,堯從而問道。則偓字致堯,於義為合。致光、致元皆以字形相近誤也。世為京兆萬年人。父瞻,與李商隱同登開成四年進士第,又同為王茂元婿。

商隱集中所謂“留贈畏之同年”者,即贍之字。偓十歲即能詩。商隱集中所謂“韓冬郎即席得句,有老成之風”者,即偓也。偓亦登龍紀元年進士第。昭宗時官至兵部侍郎、翰林學士承旨。忤朱全忠,貶濮州司馬,再貶榮懿尉,徙鄧州司馬。天祐二年復故官。偓惡全忠逆節,不肯入朝。避地入閩,依王審知以卒。偓為學士時,內預秘謀,外爭國是,屢觸逆臣之鋒。死生患難,百折不渝。晚節亦管寧之流亞,實為唐末完人。其詩雖局於風氣,渾厚不及前人;而忠憤之氣,時時溢於語外。性情既摯,風骨自遒。慷慨激昂,迥異當時靡靡之響。其在晚唐,亦可謂文筆之鳴鳳矣。變風變雅,聖人不廢,又何必定以一格繩之乎?《唐書·藝文志》載偓集一卷,《香奩集》一卷。晁氏《讀書志》雲韓偓詩二卷,《香奩》不載卷數。陳振孫《書錄解題》雲《香奩集》二卷,《入內廷後詩集》一卷,《別集》三卷。各家著錄,互有不同。今抄本既曰《別集》,又注曰《入內廷後詩》。而集中所載又不盡在內廷所作,疑為後人裒整合書,按年編次。實非偓之全集也。

△《唐英歌詩》·三卷(江蘇巡撫採進本)

唐吳融撰。融字子華,越州山陰人。龍紀元年登進士第。昭宗時官翰林學士承旨、戶部侍郎、知制誥。事蹟具《新唐書·文藝傳》。融與韓偓同為翰林學士,故偓有《與融玉堂同直》詩。然二人唱酬僅一兩篇,未詳其故。以立身本末論之,偓心在朝廷,力圖匡輔,以孱弱文士毅然折逆黨之兇鋒,其詩所謂“報國危曾捋虎鬚”者,實非虛語。純忠亮節,萬萬非融所能及。以文章工拙論之,則融詩音節諧雅,猶有中唐之遺風,較偓為稍勝焉。在天祐諸詩人中,閒遠不及司空圖,沈摯不及羅隱,繁富不及皮日休,奇闢不及周樸。然其餘作者,實罕與雁行。

《唐書》本傳稱昭宗反正,融於御前跪作《十許詔》,少選即成,意詳語當。

《唐詩紀事》又稱李巨川為韓建草謝表以示融。融吟罷立成一篇,巨川賞嘆不已。

蓋在當時,亦鐵中錚錚者矣。

△《玄英集》·八卷(浙江範懋柱家天一閣藏本)

唐方幹撰。幹字雄飛,新定人。章八元之外孫也。以詩名於江南。鹹通中一舉不第,遂遯跡會稽。歿後,宰相張文蔚請追賜名儒淪落者及第凡十五人,干與焉。是集前有乾寧丙辰中書舍人祁縣王贊序。又有安樂孫郃所作小傳。名曰《玄英》者,幹私諡玄英先生也。何光遠《鑑戒錄》稱幹為詩煉句,字字無失。詠系風雅,體絕物理。郃傳亦稱其高堅峻拔。蓋其氣格清迥,意度閒遠,於晚唐纖靡俚俗之中,獨能自振。故盛為一時所推。然其七言淺弱,較遜五言。《郝氏林亭》而外,佳句無多。則又風會之有以限之也。贊序稱幹甥楊弇洎門僧居遠收綴遺詩三百七十餘篇,析為十卷。《唐書·藝文志》亦同。此本為明嘉靖丁酉幹裔孫廷璽重刊,只分八卷,詩三百七篇。卷目俱非其舊。近時洞庭席氏《百家唐詩》,本從宋燒錄出者,雖仍作十卷,而詩亦止三百十六篇。《全唐詩》蒐羅放失,增為三百四十七篇。然與贊序原數終不相合。蓋流傳既久,其佚闕者多矣。

△《唐風集》·三卷(江蘇巡撫採進本)

唐杜荀鶴撰。荀鶴,池州人。案計有功《唐詩紀事》稱“荀鶴有詩名,大順初擢進士第二。牧之微子也。牧之自齊安移守秋浦,時有妾懷姙,出嫁長林鄉杜筠而生荀鶴”。又稱“荀鶴擢第,時危勢晏,復還舊山。田頵在宣州,甚重之。

頵起兵,陰令以箋間至梁太祖許。及頵遇禍,梁主表授翰林學士、主客員外郎中、知制誥。恃勢侮易縉紳,眾怒欲殺之,未及。天祐初卒”。又稱“荀鶴初謁梁王朱全忠,雨作而天無雲。荀鶴賦詩有‘若教陰翳都相似,爭表梁王造化功’句”。

是荀鶴為人至不足道。其稱杜牧之子,殆亦梁師成之依託蘇軾乎?其詩最有名者為“風暖鳥聲碎,日高花影重”一聯,而歐陽修《六一詩話》以為周樸詩。吳聿《觀林詩話》亦稱見《唐人小說》作樸詩,荀鶴特竊以壓卷。然則此一聯者,又如寶月之於柴廓矣。此集乃其初登第時所自編。詩多俗調,不稱其名。以唐人舊集,流傳已久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頁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hxsk.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