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陽集》·六卷(永樂大典本)
宋趙湘撰。湘字叔靈,其先自京兆徙家於越。至湘始家於衢,遂為西安人。
登淳化三年孫何榜進士。即資政殿大學士趙捴�嬉病!端問貳窉傳不著世系,故湘始末亦不具。惟蘇軾為捵鞅��葡婀儻��萋��盡F浜笞吩�就劍�蛞話貴推恩者也。湘著作散佚,僅《宋文鑑》載其《春夕偶作》詩一首,《剡錄》載其《剡中齊唐郎中所居》詩一首,《方輿勝覽》載其《方廣寺石橋》詩一首,《瀛奎律髓》載其《贈水墨巒上人》、《贈張處士》詩二首,《文翰類選》載其《秋夜集李式西齋》詩一首,《雲門集》載其《別耶溪諸叔》詩一首,《爛柯山志》載其《遊爛柯山》詩一首。餘悉不傳。並《南陽集》之名,知者亦罕。惟《永樂大典》所載詩文頗夥,裒之尚可成帙。北宋遺集,傳者日稀,是亦難覯之秘本矣。案元方回作《羅壽可詩序》,稱宋剗五代舊習,詩有白體、昆體、晚唐體。其晚唐一體,九僧最迫真。寇萊公、林和靖、魏仲先父子、潘逍遙、趙清獻之祖凡數家,深涵茂育,氣勢極盛。又回所選《瀛奎律髓》評湘《贈張處士詩》曰:“清獻家審言如此,宜乎乃孫之詩如其人之清,有自來哉”云云。其推挹湘者甚至。然回錄湘二詩,皆取其體近江西者,殊不盡湘所長。今以《永樂大典》所載觀之,大抵運意清新,而風骨不失蒼秀。雖源出姚合,實與彫鏤瑣碎、務趨僻澀者迥殊。其古文亦掃除排偶,有李翱、皇甫湜、孫樵之遺,非五季諸家所可及。沈埋晦蝕幾數百年,今逢聖代右文,復得掇拾散亡,表見於世。豈非其精神足以不朽,故光氣終莫可掩歟!其中《揚子三辨》一篇,推重揚雄,頗為過當。
然孫復、司馬光亦同此失。蓋北宋儒者所見如斯,不能獨為湘責,知其所短則可矣。據方回稱清獻漕益路時,宋景文序《叔靈集》,歐陽公跋亦稱之。是原集實捤�唷=衿淠看我巡豢煽跡�鞣擲嗯哦��嵨��懟�
△《武夷新集》·二十卷(江蘇巡撫採進本)
宋楊億撰。億有《歷代銓政要略》,已著錄。《宋史》億本傳載,所著有《括蒼》、《武夷》、《潁陰》、《韓城》、《退居》、《汝陽》、《蓬山》、《冠鼇》諸集,及《內外製》、《刀筆》。《藝文志》所著錄者,惟《蓬山集》五十四卷、《武夷新編集》二十卷、《潁陰集》二十卷、《刀筆集》二十卷、《別集》十二卷、《汝陽雜編》二十卷、《鑾坡遺札》二十卷。較本傳所載,已不相符。陳氏《書錄解題》謂億所著共一百九十四卷。《館閣書目》猶有一百四十六卷。今俱亡佚,所存者獨《武夷新集》及《別集》而已。《武夷新集》者,億景德丙午入翰林,明年輯其十年以來詩筆而自序之。《別集》者,避讒歸陽翟時作也。此本但有《武夷新集》,則《別集》又亡矣。別本或題曰《楊大年全集》,誤也。凡詩五卷、雜文十五卷。大致宗法李商隱,而時際昇平,舂容典贍,無唐末五代衰颯之氣。田況《儒林公議》稱,億在兩禁,變文章之體,劉筠、錢惟演輩皆從而斅之,時號“楊劉”。三人以詩更相屬和,極一時之麗。惟石介不以為然,至作怪說以譏之,見所著《徂徠集》中。近時吳之振作《宋詩鈔》,遂置億集不錄,未免隨聲附和。觀蘇軾深以介說為謬,至形之於奏牘,知文章之不可以一格限矣。
△《和靖詩集》·四卷(安徽巡撫採進本)
宋林逋撰。逋事蹟具《宋史·隱逸傳》。其詩澄澹高逸,如其為人。史稱其就稿輒棄去,好事者往往竊記之。今所傳尚三百餘篇。茲集篇數與本傳相合,蓋當時所收止此。其他逸句,往往散見於說部及真跡中。劉克莊《後村詩話》謂逋一生苦吟,自摘出五言十三聯。今惟五聯見集中。如“隱非唐甲子,病有晉春秋”、“水天雲黑白,霜野樹青紅”、“風回時帶溜,煙遠忽藏村”及郭索鉤輈之聯,皆不在焉。七言十七聯,集逸其三。使非有《摘句圖》旁證,則皆成逸詩矣。今《摘句圖》亦不傳,則其失於編輯者固不少也。是集前有皇祐五年梅堯臣序,康熙中長洲吳調元校刊之。後附《省心錄》一卷,實李邦獻所作,誤以為逋。今為考辨釐正,別著錄子部中,而此集則削之不載焉。
△《穆參軍集》·三卷、附錄《遺事》·一卷(大學士于敏中家藏本)
宋穆修撰。修字伯長,鄆州人。蘇舜欽集有修哀文,稱其鹹平中舉進士得出身。而集中《上潁州劉侍郎書》稱某以大中祥符中竊進士第。邵伯溫《易學辨惑》亦稱修為祥符二年梁固榜進士。《宋史》本傳又云,真宗東封,詔舉齊、魯經行之士,修預選,賜進士出身。所述小異,似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