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0部分(3 / 4)

足補《宋史》之闕。蓋托克托等年遠傳聞,不及竦紀錄時事為得其實也。集中表奏有代王曾、王旦、寇準諸人作者。

考之史傳,竦在洪州,能斷妖巫,毀淫祠。仁宗時增設賢良等六科,復百官轉對,置理檢使,亦皆竦所發。好水川之事,議者歸咎韓琦,竦於任福衣帶中得琦檄奏之,明其非罪。則竦雖巧忮,較之丁謂、王欽若輩,尚稍稍有間,故正人尚肯假手歟。抑或為所籠絡,當時尚未遽悟其奸也。竦學賅洽,百家及二氏之書,皆能通貫。故其文徵引奧博,傳寫者不得其解,往往舛訛。今參考諸書,為之是正,各附案語以明之。其不可盡考者,則姑仍其舊,從闕疑之義焉。

△《春卿遺稿》·一卷(編修汪如藻家藏本)

宋蔣堂撰。堂字希魯,宜興人。大中祥符五年擢進士第。仁宗朝歷官左諫議大夫,知蘇州。改給事中,仍知州事。後以禮部侍郎致仕,因家於蘇。事蹟具《宋史》本傳。案胡宿《文恭集》有堂神道碑,稱堂以皇祐六年卒,贈吏部侍郎。

此集題曰“春卿”,仍舉其致仕之官,所未詳也。碑稱其有高情,富清藻,多所綴述,尤邃於詩。其間所得,往往清絕。善作尺牘,思致簡詣。時人得之,藏為名筆。及退居林下,神機日旺。雖飲食寢處,未嘗忘詩,亦天性然。有文集二十卷。本傳亦稱其好學工文詞,尤嗜作詩。與碑文合。所載文集卷數亦同。然原集今不傳。此本乃明天啟中堂二十世孫鐄掇拾佚稿而成。凡賦一篇、詩三十七篇、記一篇,不及原集十分之一。其間惟詩獨多。則碑所云尤邃於詩者信也。其詩雖興象不深,而平正通達,無雕鏤纖瑣之習。北宋遺集,流傳日少,錄之亦可備一家焉。

△《東觀集》·十卷(兩江總督採進本)

宋魏野撰。野字仲先,號草堂居士。先世蜀人,徙於陝州。真宗聞其名,召之,不出。天禧三年卒,贈秘書省著作郎。事蹟具《宋史·隱逸傳》。野與林逋同時。身後之名,不及逋裝點湖山,供後人題詠。而當時則聲價出逋上。《澠水燕談》載:“真宗西祀汾陰,至遣人圖畫所居。”《宋史》本傳載:“大中祥符初,遼使至宋,言本國得野《草堂集》上帙,願求全部。”《續湘山野錄》載:“長安名姬添蘇得野一詩,至署於堂壁,誇鬻於人。”則傾動一時可想也。據天聖元年薛田所作集序,野先有《草堂集》行在人間。《宋史》亦稱野《草堂集》十卷。則十卷者野舊本也。序又稱其子閒以新舊詩三百篇混而編之,匯為七卷。

因取贈典命之曰《鉅鹿東觀集》。則《東觀集》者,閒所重編七卷之本也。此本凡詩三百五十九首,題曰《東觀集》,而乃作十卷。未喻其故。豈序文誤十為七歟!別有《東觀集補遺》三卷,出杭州汪氏家,前後無序跋,不知何人所輯。今核所載詩一百十九首,即此本之四卷至六卷。蓋書賈作偽之本,不足為據。或疑除此三卷,正合薛田序七卷之數,當為後人所合併。不知除此一百一十九首,則七卷僅詩二百四十首,與田序三百首之說仍不相合。知決不然矣。野在宋初,其詩尚仍五代舊格,未能及林逋之超詣。而胸次不俗,故究無齷齪凡鄙之氣。較楊樸《詠蓑》諸篇固無多讓。趙與虤《娛書堂詩話》曰:“魏仲先詩沖淡閒逸,前輩稱其警句甚多。《上陳使君》雲:‘憂民如有病,見客似無官。’形容甚切,餘喜誦之”云云。亦錄隱逸詩者所不廢矣。

△《宋元憲集》·四十卷(永樂大典本)

宋宋庠撰。史稱庠所著有《國語補音》三卷、《紀年通譜》十二卷、《別集》四十卷、《掖垣叢志》三卷、《尊號錄》一卷。今惟《國語補音》有傳本,已著錄。餘書與文集並佚。國朝厲鶚編《宋詩紀事》,僅採掇《西清詩話》、《侯鯖錄》、《合璧事類》、《楊州府志》所載得詩八首,則海內絕無其本已三四百年矣。《永樂大典》修於明初,距宋末僅百餘年,舊刻猶存,故得以採錄。而庠文章淹雅,可取者多,故所載特為繁富。今以類排比,仍可得四十卷,疑當時全部收入也。方回《瀛奎律髓》載:“夏竦守安州日,庠兄弟以布衣遊學,席上各賦《落花詩》。竦以為有臺輔器。”趙令畤《侯鯖錄》亦云:“二宋《落花詩》,為時膾炙。”今考庠詩所謂“漢皋佩冷臨江失,金谷樓危到地香”、祁詩所謂“將飛更作迴風舞,已落猶成半面妝”者,特晚唐濃麗之格,實不盡其所長。

祁集有和庠《赴鎮圃田遊西池作》,極稱其“長楊獵近寒羆吼,太液歌殘瑞鵠飛”

句,嘆其警邁。蔡絛《西清詩話》亦稱之。又載其《許昌西湖》詩“鑿開魚鳥忘情地,展盡江湖極目天”,曠古未有。然集中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頁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hxsk.tw All Rights Reserved